留学报国正当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在开展科研。学校供图 ②南京大学举办“奋发向前 进取青春”主题团日活动。学校供图 南京大学校园。学校供图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嘱托 总书记回信精神激励我

    回信时间:2022年5月18日

    收信人: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盛夏的南京,芳草青翠,树木葱茏。漫步南京大学校园,道路两侧“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行道旗格外醒目。自三江师范学堂始,至今121年,南京大学涌现出李四光、程开甲等一批学者,他们不远万里负笈异域,又心怀至诚报国的信念归来,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树立了留学报国的崇高典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留下了绚丽一页。

    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报国传统熠熠生辉,伟大征程感召激励。一年多来,南京大学全体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上奋发作为,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的新篇章。

    牢记嘱托,常怀报国之志

    “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南大的莫大鼓励,也是对我们留学归国青年的巨大激励。”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当时参与写信的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于涵洋仍难掩激动之情。“虽然我在国外学习工作了8年,但自始至终,我的目标都是将所学尽早回馈给祖国和人民。”于涵洋告诉记者。

    留学报国,是传承自老一辈南大人的光荣传统。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个个闪闪发亮的名字与留学报国的动人故事在南大传衍绵延,成为一批批留学归国学者的榜样。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介绍,目前南大22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海外留学和学术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比超过50%,“他们不仅带回了知识和技术,更将留学报国的情怀贯穿教学和科研始终”。

    于涵洋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的课题组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进行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已在小鼠实验中展现出很好的效果,“希望我们的研究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收到回信以来,我们扎实开展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系列活动,着力用回信精神引领班子、激励教师、教育学生、影响社会。”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

    从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专题座谈,到留学报国成果展、报告会、研修班;从“弘扬报国传统,担当强国使命”信仰公开课,到100余场示范性主题团日、1700余次基层团支部专题学习……一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在南大掀起。

    今年3月起,以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分赴江苏省内外30余所重点中学开展60余场宣讲,用留学报国的故事激发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更多青年学子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舞着南大教师,也激励着年轻的南大学子。“看到回信时,我正在贵州支教。”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高豫来是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为了将总书记的嘱托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他与支教团成员共同创建“支点·微课堂”平台,用微课把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高豫来表示,在南大的学习生活让自己愈发明晰个人未来的方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

    奋进不停,建设新时代“第一个南大”

    2.5万人次、1112场、765条、16项。这些数字标记了南京大学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讨论”。

    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发展必须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谭铁牛坚定地认为。从2022年11月起,南大围绕如何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在全校上下开展为期近3个月的“大讨论”。

    在校师生、离退休教职工、毕业校友……2.5万人次参与讨论。科研人员待遇、拔尖人才培养……师生关心的议题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全校举行1112场座谈及研讨,梳理出756条有效的正式书面建议,形成了为师生办实事清单,“一案一单”提出整改措施。

    大讨论告一段落之际,就是大行动启动之时。

    南大人满怀赤诚,从关心学校发展开始,走向关注国家所急所需。大讨论期间,聚全校之力分16个专题写就的调研报告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有组织科研等16个“奋进行动”实施方案,最终明确全面建成新时代“第一个南大”的战略目标。

    今年2月,“奋进行动”在南大全面启动。谭铁牛在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强调,“奋进行动”关系南大未来发展,全体南大人须以“南大式奋进”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

    奋进“第一个南大”,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在南京大学这片育人的沃土上,千余名留学归国人员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一线,把报国之志融入教书育人中,青蓝相继、薪火相传,取得了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青年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乐强说。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他和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哲学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及发展逻辑讲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不仅能产生情感认同,更有了思想认同。”孙乐强说。

    近年来,孙乐强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课,还主持在线开放课程。他所在的9人教学团队平均年龄只有40出头,这个年轻的团队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持续推进南大哲学人才的创新培养改革,面向全校开设以“启智润心 哲以成人”为宗旨的系列通识课程,相关教学成果获评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南大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南大方案”。

    今年5月4日,南京大学第一份纸质版“敦行成绩单”打印出来。与别的成绩单不同,这份成绩单记录的是学生参加“五育”项目等非课程类学习的情况。自去年5月南京大学启动“五育”并举实施方案以来,学校“五育”项目已累计立项317项,参与学生55916人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路径。

    真抓实干,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上建新功

    一年来,南京大学充分发挥留学归国学者群体的重要作用,全校上下瞄准“卡脖子”问题,真抓实干,奋勇创新,涌现出一批新成果,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南大速度”。

    去年12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张彬彬所在团队领衔的关于伽马射线暴起源的新模型在《自然》发表,成果挑战了过去几十年的既往观点。今年1月,他指导南大天格学生团队研发的两颗伽马暴探测卫星载荷并成功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张彬彬也是去年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归国学者之一。在南大,他既有机会深度参与中国天眼FAST、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也能带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天格计划”这种实践性项目。“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科研自由度。”张彬彬说,这给了他放开手脚挑战最前沿、最尖端科学领域的底气。

    “没想到这么快!”今年2月,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刘喜娟、王俊夫妇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影响下回国。成为南大现代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后,他们很快体验到令人惊叹的“南大速度”。“不到3个月,我们的实验室从场地、设备、人员,到实验需要的细胞组织,都筹备就绪了。”刘喜娟说。南大积极打造吸引海外留学人才高地,柔性引进国内外顶级大师和优秀学者,通过住房、薪酬、经费、绩效等综合支持激励青年人才潜心科研,迸发创造活力。“我们很有信心!在接下来的几年做出一些成果,回报国家、回报南大。”王俊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