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主基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视,凸显了思政育人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作用。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发展,思政先行。当前,要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基调,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就必须坚守育人“主战场”、坚定立德树人“主任务”、坚持教学改革“主渠道”,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作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核动力,思政课程要坚持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打造“五位一体”思政“金课”,实现启智润心,把道理讲深。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要坚持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基础、以强化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优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丰富教学资源为保障,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要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听”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由宽口径向深层次转变,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深化“多元融合”课程思政,做到润物无声,把道理讲透。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对接好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人才需求,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培养环节、浸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全方位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多元化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把专业道理讲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

    推进“理论+实践”融通机制,践行知行合一,把道理讲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动脑子”,还要在实践上“撸袖子”。推进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要深化实践育人价值认识,进一步打通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边界。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另一方面,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提升思政实践育人成效,尤其要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思政课堂要想“有人气”,必须做到“接地气”,增添“烟火气”。思政课应走出校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知行合一,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思政实践教学中浸润心灵,在“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等“户外主题思政”中激扬斗志,进一步深化强基铸魂效果,把道理讲活,把课堂点亮。

    坚持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的辩证统一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充分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坚持守正创新,树立系统观念,善用辩证思维,在大中小思政教育纵向一体化和“校家社”协同育人横向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和创新,实现立体化育人目标。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科学的、分阶段的、螺旋式的“一体化”,是纵向贯通、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具体来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做好“四个协调统一”。

    一是育人目标的协调统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思政教育参与者应当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合力,充分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生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教师体系的协调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搭建大中小学协调统一的教师体系,要推进思政课教师“去兼职化”,吸引更多专业性人才加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推进思政课教师联动共建,通过挂职锻炼、研讨交流、培训学习、听课体验、结对互助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让思政课教师不仅有“守好一亩田”的责任担当,还具备“看好一片地”的全局意识。

    三是教材体系的协调统一。思政教材一体化建设要考虑教材的适应性,在内容上匹配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愿意读、读得懂、喜欢读;要考虑教材的衔接性,根据各学段的学情特点,集中修订完善各学段思政教材,避免出现“学了又学”“学而未学”“遗漏未学”等情况;要考虑教材的统一性,通过专家集中研讨、教师统一备课、编写大中小学通用思政教材等,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材体系建设工作。

    四是教学体系的协调统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要围绕“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一张“责任清单”展开,依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量体裁衣”,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统筹规划、因材施教,打造立体化教学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立体化育人格局,需要在“全员育人”横向层面,坚持系统观念,拓宽“社会大思政”视野,深入推进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主导。作为“大思政”育人主平台,学校要贯彻落实教书育人职责,强化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制度,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互信关系,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学校要发挥与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一方面,要与家庭积极沟通,建立学情信息共享、学业状态共享、心理状况共享机制,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家庭尤其是特殊家庭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要与社会互联互促,通过校企共建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模范宣传教育等活动,强化实践育人。

    家庭主动尽责。作为学生成长的“避风港”,家庭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要切实履行协同育人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向上向善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育人水平。同时,家庭还要积极参与家校共联,主动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整体情况,接受学校的帮扶指导,参与各项家庭教育活动,带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有效支持。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下,社会资源不仅需要有效参与协同育人,不断推进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科教场馆的开放共享,还应全面服务并支撑学校、家庭一体化育人。一方面,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提供教育帮扶,重点关注特殊家庭的教育情况;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源优先向学校育人项目倾斜,面向学校组织各类思政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刀慧娟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谭文斌单位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