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招生,在公平的轨道上前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李 平

近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举行“三位一体”招生测试,由此也拉开了省内高校这一招生测试的序幕。接下来,考生将陆续走进48所高校接受综合素质评价。

“三位一体”招生在我省已成功实施了8年,受到高校、考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从考生报名年年火爆上可见一斑。然而,越来越有人气的“三位一体”招生也受到一些人对其公平性的质疑。尤其是像这种由学校主导的招生测试,如何避免托关系、走后门,值得关注。

在宁波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上洪看来,多元化评价的前提就是公平,也就是说要保障程序的公平、公正,以及信息公开。他说,对于“三位一体”招生,公众比较关注的就是报考机会、资格审核、综合素质测试等方面的公平。

记者注意到,今年我省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测试取消了中学校长推荐这一环节。与往年相比,校园里少了私下的议论,变得平静了不少。杭州高级中学校长蔡小雄分析,取消校长推荐,严把资格审核关,便于把那些真正有条件、有需要的考生吸纳进来。之前,面对外界的疑虑和不信任,校长往往难以真正自主推荐,最后还是回到成绩比拼,而这又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书面材料评审能较为全面地体现考生知识能力水平,而学生报名时提供的自荐信、作品等申请材料是否真实,这些是招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严把审核关也是历年来尤为强调的。确实,今年各招生院校在考生申请材料的审核上更为严格。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在要求考生寄送纸质材料的同时,还要求网上同步上传原件。对德育类特长生提供的获奖情况,学校还会去生源地进行实地审查。

“三位一体”招生的录取依据是由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比例要求由具体实施高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确定。其中,由高校主导的综合素质测试是中心环节,其公平性最受社会关注。公众质疑的部分包括由谁来命题及保密性如何、面试过程是否公正、面试考官的素质怎样等。

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说,在综合素质测试上,浙江高校在试卷试题保密、成绩核算登记、测评合格名单确定等重要环节上都严格实行双确认、双保险制度。其中,面试、操作考试等全程都有录音录像保存。专家评委面试前都要开展岗前培训,特别是法纪警示和纪律教育,并签订《利益关系者回避责任书》,一旦进入黑名单,将终身不得参与高校组织的招生考试工作。

杭州师范大学是省内最早试点“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之一。该校招生办副主任翁灵丽介绍,从2011年试点以来,尽管招生流程已经趋于稳定,但每年都会做一些改进,尽最大努力保证综合素质测试的公平、公正。如去年该校采用了无线iPad打分,44个考场的200多位考官人手一台iPad,通过随机生成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打分系统。这样一来,打分更为公平合理,效率也更高。

据了解,我省高校一般采用“书面材料初审+面试”的测试形式。在面试形式上,有浙江工业大学的“多对一问答式”、温州医科大学的“医学情景体验式”、杭师大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式”等。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招生就业部副部长温卡特说,在面试的每一个测评维度上,高校都会预先编制好面试题目并制定评分标准,面试过程遵照一定的评价程序,不同的评价者使用相同的评价尺度,被面试者的表现最大可能被量化分析,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公平合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