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电规定思政研究生必须下乡锻炼

日前,记者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最新培养方案规定,在毕业所须修满的27个学分中,必须包含“去全省设立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乡村基层锻炼,由乡村劳动模范担任社会导师”,这一必修环节占2学分。

“可以理解为,思政研究生须下农村锻炼3个月才能毕业。”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介绍,从2018年4月开始,学校共派出10多名思政教育在读研究生前往“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全职参与乡村振兴行动。

据了解,该校将在读研究生的农村锻炼作为人才培养核心内容,在思政教育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两年从事科研、撰写学位论文、进行社会实践。这为在读研究生“不少于3个月的农村劳动锻炼”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该校与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整合相关资源,在安吉、仙居等地建立了10多个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教学点。

作者:蒋亦丰 殷开达

《》2019年6月27日第3版

黄学规:从心出发讲好德育故事

“您带给我们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这一生最珍贵的宝物。”2012年1月,黄学规上完最后一节课,即将告别教坛的时候,收到了2011级学生的许多临别赠言。

黄学规教授曾任浙江财经大学纪委书记,他在国内首创了“三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并在国内率先跨学科综合研究“挫折教育”。

著90余万字书稿研究“挫折教育”。1993年起,黄学规就结合教学工作研究“挫折教育”。5年后,他完成《挫折与人生》的书稿。又过了5年,他完成《人格与人生》和《审美与人生》两部书稿。全国著名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曾表示:“黄学规教授的青年教育三部曲——《挫折与人生》《人格与人生》《审美与人生》,是他心血的结晶,其中有爱、有美、有诗、有艺,在青年和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新时期教育艺术的范例。”黄学规教授首创的心育、德育、美育“三育一体化”教育,对有效进行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个突出的贡献。

为了与学生更好地交流,黄学规给教过的学生写过500多份评语,有时会写两三百字,有时写半张纸,也有时写一整张纸。2017年,黄学规的诗词集《雨燕斋吟稿》出版。现在,年过古稀的黄学规依旧忙碌,他在整理自己的新诗集,里面还会有写给学生的诗词。

作者:胡丹妮

《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2日第5版

浙农林大“零门槛”转专业

7月3日,浙江农林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秦佳璇得知,自己提交的转专业申请已经得到学校批准。下学期,她可以转到汉语言文学专业182班继续学习。

下个学期,共有388名学生将转入新的专业,几乎涉及全校所有的学院和专业。据浙农林大教务处提供的数据,近6年,该校学生转专业成功率一直在80%以上,最高达到了95%。“除了所选转入专业名额已满,几乎都满足了学生转专业的要求。”教务处处长郭建忠说,而这都源于浙农林大正在推进的“零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

据悉,目前浙农林大除存在休学、转学、定向培养等情形规定不得转专业外,全日制本科一、二年级在校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包括跨学院转专业和学院内转专业。其中,学生转出所学专业不受任何限制,转入专业只要还有名额就可以接收。

作者:陈胜伟 董碧水

《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4日第5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