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大思政课” 育时代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华大学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统筹各领域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立项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榜样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研究”(20C08),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善用“思政小课堂”讲好思政课

    一是创新“五可”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变得更加温暖鲜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南华大学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视频、诗词、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创新打造“可诵、可唱、可视、可析、可阅”的“五可”教学模式。结合VR、A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课本中的历史故事,实现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教师或从歌曲入手,或采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歌唱、阅读、AI情感体验中感受历史场景、思考历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增进爱国情感,砥砺奋斗担当。

    二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不断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培育一批优质课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优势资源,开发建设核、医、环保等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建好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优化校史馆展陈,推进校史与思政课深度、有效融合;完善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等特色平台建设,进一步充实“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是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逐步有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校领导班子带头上思政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思政课样板。

    善用校园文化育人场凝心聚魂

    一是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奋发进取。通过挖掘一线平凡劳动者的精彩故事,用一个个鲜活事例讲好新时代故事,凝聚奋进力量。“一声吴阿姨,一生吴阿姨。”退而不休、连续18年担任学生宿舍管理员的教师吴莎莉用真心换真情,赢得了园区宿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校园情景剧《永不关停的手机》再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位“南华楷模”杨宏发医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支援湖北的事迹,鼓励学生深切缅怀英模,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是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军工文化宣传、保护湘江母亲河及“南华青年说”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开展“新时代·雷锋精神”“压花+党史”“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三是依托学生社区,探索协同育人新阵地。作为国家教育部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开展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等改革,初步建成10间功能室,组建22个功能型党团组织,开展一线辅导与服务,组织楼层长、寝室长等参与日常事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师生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宿舍(宿舍群)等阵地,拓展教育功能,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全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此外,在毕业季、开学季等时间节点打造多个标志性校园文化“打卡点”,让美丽校园成为深受师生、校友及周边市民喜爱的地标。

    善用“社会大课堂”讲活大道理

    一是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素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利用本地党史馆、名人故居、书院等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省级社科研究和普及基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活动载体,将思政课堂搬到国情调研、乡村振兴、援边支教等一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进一步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厚度和广度。

    二是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施“百名辅导员千家行”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家访,搭好家校沟通桥梁;开通“家长咨询”热线,设立家长咨询日,家校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代艳丽 廖灵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