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话越韵 丝竹沁校园 ——嵊州市城南小学越剧文化传承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今年暑假,嵊州市城南小学传出两个好消息:一是该校选送的原创节目越韵童谣《谁是十佳》在全国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比赛中获得创新类奖;二是五年级的两名学生宋依能、李奕娴在全国第23届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都获得了金花奖,至此,学校已经拥有32名小梅花金花奖获得者。校长周少英说这一切缘于学校多年来致力于传承越剧文化。

“嵊州是越剧的故乡,弘扬家乡艺术、传承越剧文化是越乡人的使命。”据周少英介绍,从1996年至今,“越剧进校园”的探索和实践,城南小学已经坚持了23年。当唯美的越剧碰到一群懵懂的孩子的时候,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周少芬认为,首先要做好筛选,“越剧领域里有些内容是不太适合孩子的,越剧之美如何与学校育人相结合,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要传承戏曲文化靠零敲碎打肯定不行,唯有做系统的课程、做适合孩子的课程,才是持续发展之路。20多年来,城南小学的越剧特色课程经历了6次“变身”:起初只有“越歌悠悠”和“小学生学越剧”两门单纯的教唱课程,学习者很单一,仅仅是挑选了几名有天赋和基础的学生组成一个兴趣班。2007年,学校因小梅花培训基地的成立有了《小梅花之歌》,此后又有了融合越剧戏曲动作的课间操“越韵操”。2010年以后,集探究、动手于一体的“我爱越剧”综合实践课程和基于儿童视角的“趣味越剧”课程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两门基于越剧元素的综合性嫁接课程,在让越剧焕发出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上更有实效,也赋予了越剧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丰盈的美学价值。

2015年,学校教师问道于越剧表演名家竺小招。在竺小招以及她的团队支持下,催生了“越韵古诗”课程。“‘越韵古诗’让我们从单一的戏曲课程走向了课程整合,也为我们的越剧特色课程走向普及、走向全体孩子提供了可能性。”周少英表示。

如果说,此前的课程只是让学生“唱”越剧、“玩”越剧,那么“越韵古诗”和此后“越韵童谣”的诞生,则让学生学会了“创”越剧,学校通过带领学生寻访越剧艺人、讲述越剧名家故事等,将越剧与德育巧妙融合,把行为习惯、公民道德、个人素养等方面内容加入到创编作品中。目前,“我爱越剧”“趣味越剧”和“越韵古诗”都被评为了省精品课程。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各种越剧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越剧特色教学月、越韵古诗大会唱等。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本土化的“雏鹰争章”方式很有意思,学生根据一周落实一项任务的目标,开展越剧综合性学习:第一周“知越章”,收集一张越剧明星的照片和知晓3个以上越剧明星的名字,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查找越剧明星剧照的过程中,感受越剧服饰、人物扮相和表演动作的美;第二周“唱越章”,会唱《小梅花之歌》和两首越韵古诗;第三周“绘越章”,选择头盔、服装、鞋靴其中的一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为越剧服饰绘制一张设计图;第四周“做越章”,制作一个越剧戏帽的模型,在月底开一场越剧帽子秀,感受越剧的有趣和美丽。

身处越剧之乡,校外的越剧资源非常丰富,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各种越剧文化活动,越剧寻根施家岙、亮相展艺戏迷角、参观戏服一条街、小小越剧团民间艺术踩街等活动让“小戏迷”“小演员”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学校还与嵊州越剧团、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市文化馆等建立了长期友好联谊关系。这一切,为城南小学开展越剧特色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本土资源和艺术养分。

微课教学、古诗念白、谢爷爷聊创作、竺外婆谈学唱……假期里,学生们或自己跟着视频吟唱,或拉着家长一起学唱,已经成为城南小学学生的常态。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该校的越剧文化传承也树立起“数字化”意识,实现了打破时空的“传承”方式。学校建有网上越剧自主学习平台,并组织学生及家长开展越韵古诗应景视频的拍摄活动,学生能通过微信平台和校园网随时点开观看。

2018年,学校将目光投向了“传承+现代课程”的探索,STEAM教育理念的注入给学校越剧课程的开发以新的活力,该课题已经被列为2019年绍兴市规划课题。

以传承活动为“经”,课程实施为“纬”,城南小学经过几代师生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嵊州市越剧教育的龙头学校,拥有“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等称号。

“戏曲文化传承是学校育人的一种载体,我们在这样的一种优秀艺术文化传承中播撒‘美’的种子,弘扬‘美’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形成‘美’的素养。”周少英说,“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落地生根,焕发生命活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