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农科建设导向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扎根大地、铸魂育人”理念,立足新时代新农科建设的导向和要求,积极推进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耕读文化“主脉络”、平台保障“主支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了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五主一体”育人体系。

    “四维协力”

    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程思政育人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课程。学校从国家和区域发展对农林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出发,以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载体,通过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坚守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课程理念重塑。坚持“课程即思政”理念,按照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类别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现所有课程一盘棋、门门课程均育人。

    课程内容重构。坚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将课程育人功能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引入前沿进展、行业新知和育人要素,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教学方法创新。依托吉林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吉林省高校德育研究基地和吉林省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整合资源,创新方法,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研讨式、合作式学习过程,专注于学生为农情怀、团结协作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习评价优化。以各级各类教学基金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为载体,以学校课程考核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充分结合农林、理工、人文等不同学科特点,探索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与反馈机制,制定学生学习多元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情感培育、价值塑造,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经过几年建设,学校现已形成一批体现自身特色的“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学校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

    “多元融合”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全方位实现课程育人功能,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学校以培养学生“学习力、创造力、整合力”为目标,开发两类创新课堂,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培养其农业科研思维。

    学科交叉融合,以行动导向型创新课堂为载体厚植学生“三农”情怀。为满足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留得住的乡镇一线实用型人才,学校于2020年设立“新农科订单班”,开发行动导向型创新课堂,建立由农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21个专业本科生组成的虚拟班级,以农业产业任务为驱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培植学生从事农业的信念和对农民农村的热爱。

    多元主体融合,以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农业科研思维。依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开发研究导向型创新课堂,以课题研究的方式重新架构课程内容并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问题调研、试验设计、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综合锻炼中,提升对回应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重要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形成农业科研思维,为日后承担农业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向发力”

    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学校着力提升教师的为农情怀、国际视野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农耕实践等综合能力,通过四向发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农林高校教师队伍,建强课程思政主力军。

    楷模引领。坚持扎根大地铸魂育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内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建成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院士为引领、以两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支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专题报告、工作坊、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等多元化专题培训方式,形成“红色引擎”等系列课程思政培训项目。举办相关培训100余场次,实现课程思政培训全覆盖,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水平。

    项目驱动。依托吉林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组建由校内外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聚焦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以专项教研课题、教育发展基金项目为载体,从课程和专业两个层面开展育人方式、德育路径探索与实践,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改革动力。

    研讨交流。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建立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和省级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开展名师引领工程和系列研讨活动,在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等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得到全国同行和省内高校的广泛认可。

    “三位一体”

    形成耕读文化主脉络

    强化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立足学校定位、凸显学科特色。学校以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引领,积极弘扬并创新中华传统耕读文化,从三个方面形成耕读文化主脉络,全面提升大学生对“三农”的情感和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素养。

    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耕读精神的价值引领,发挥课程与教材育人载体功能。构建系统化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以“大国三农”等为主题开设“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植物保护: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将耕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补充。

    建设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校外实践和教学科研等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博览园等优质企事业单位资源,建成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到企业园区、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现场调研考察、实地学习、开展农事劳动等。依托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及“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代言平台,搭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科技服务活动的平台,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助力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增强学生干事创业的能力。

    培育耕读教育校园文化。依托以“爱生命、爱科学、爱三农、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生命之光”教育基地、以“创新、创业、创意、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梦想之光”教育基地等校内资源,开展农耕教育情景式教学,传播中华农业文化、农业史和农业文明经典。强化榜样带动,开展师生、校友优秀典型人物访谈,讲述耕读教育生动故事,激励师生践行“勤耕重读”理念。举办耕读教育主题讲座、图书展、文化作品展,鼓励和引导师生创作耕读文化作品,将农耕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三农”、投身“三农”。

    “立体互通”

    筑牢平台保障主支点

    平台保障是育人空间拓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基于两类平台形成立体互通的课程思政保障,打造筑牢课程思政主支点。

    建立多元课程思政资源平台。系统梳理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性、典型性”文化资源,以校风、校训为核心,融合农业院校特色及现代大学精神等文化元素,进一步凝练“行知合一、自由探求、扎根大地、开放交融”的吉林农大精神。集中展示“多彩的菌物世界”等优质课程、“深度学习、温度育人”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建成集理念精神、文化内涵、优质课程、典型案例于一体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

    完善多维支持服务保障平台。强化政策引领,构筑党政齐抓共管的大课程思政格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学校工作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办公室—学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织架构。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内外协同、校院两级、专兼结合的工作机制。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