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的几个认知误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刘 波

正如每个人都能对教育说上几句一样,每个人对阅读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看法之间有矛盾和冲突,甚至有些人的观点还会自相矛盾。葛剑雄教授说,媒体上有关阅读的文章很多,但相当一部分是误导。近年来,笔者比较关注教师阅读,发现很多名人在这方面说的未必是对的,有局限性。

读专业书籍不是阅读?

例如周国平先生认为,教师读专业书籍就像厨师读菜谱一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说自己很幸运,能把研究和兴趣结合起来,所以他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称得上是阅读。

以此逻辑,假如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读专业书籍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阅读。因此,周氏的论述对人对己是两套标准、两套逻辑。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周国平对教师的专业阅读有曲解。教师的专业阅读不仅仅是学科方面的,更不能进一步窄化为只读教参教辅类书籍。教师专业阅读的范围很宽泛,比如新阅读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将教师的专业书籍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三大类,其中前两类占比超过70%。《孔子传》《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都属于职业认同类书籍,而《教育新理念》《教育人类学》《爱的艺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属于专业发展类书籍。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阅读的范围非常广,除了要教好明天的课之外,还关系到自身的长远发展。如果从终身备课的角度来说,教师所有的阅读内容都可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助力,而且这样的阅读是无止境的,也是快乐的。因为那些为终身备课而阅读的教师,他们的阅读是自觉自愿的,阅读兴趣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一定要“非经典不读”吗?

在阅读的金句中,还有这么一个“非经典不读”的高调,搞得我们都不敢读书了。

到底什么是经典,没有统一的标准。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些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

很多人认为,经典要经过50年以上时间的洗礼。如此,出版社基本上都可以关张了,因为按这个标准,新书压根就称不上经典,没法读了。笔者奇怪,那些经常出书的名师大力倡导“非经典不读”,那么他们出的书并不是“经典”,让谁去读呢?

朱自清先生曾编过《经典常谈心裁》一书,说是给中等教育程度的国民阅读的,但今天我们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读得进去。钱穆先生曾提出关于人生修养的7本必读书,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仅仅是关于人生修养的,又有几人真正读过呢?

可见,“非经典不读”有点曲高和寡的味道。

笔者认为,阅读固然要读经典,但不能拘泥于经典,经典和新书各有各的作用。而且,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而言,他们有不同的阅读需求。

葛剑雄教授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做研究的,当然要读经典、学经典,但如果只是达到一般的求知目的,就没这个必要。他甚至说:“盲目读经典也会误人子弟。”

他进一步认为,每个人都要在阅读上学会选择,才会使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结果。这个选择既要有质的选择、有量的选择,也要有阶段性的选择。比如刚刚入门,就不是去读什么经典、原典,而应先读入门书。

以这个道理,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和那些做教育研究的学者,在阅读教育经典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也不一样。不少高校的教授在传授阅读诀窍时,往往融入了并不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经验。

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例,这是一本经典教育著作,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阅读基础,是很难“啃”下去的。

最近,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有20位教师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共读此书,而承办读书会活动的某小学,给全体教师人手发了一本《民主主义与教育》,结果教师们普遍反映读不懂。

可见,对于专业阅读基础还欠火候的教师而言,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比《民主主义与教育》会更有收获。

因此,对于“非经典不读”,不妨这样理解:阅读要有所选择,尽量多读好书。

读专业书还是博览群书?

如何处理阅读的专与博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论述。现在很多专家持这种观点:教师要多读非专业书籍。

当然,教师要尽可能扩大阅读面,自然应该多读非专业书籍。但实际上,教师的专业阅读还是不足的。这一点,笔者从“研之乐”读书会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很多教师在年度小结中表示,他们原先基本上没有读专业书籍的意识,这两年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感觉非常有成效。

《中小学学校管理》杂志曾全文转载过《上海市中学班主任阅读状况调查》一文,文中公布了对上海小学、初中、高中的班主任阅读状况所做的调查,可信度较高,显示教师的阅读太大众化了,与对其他群体阅读情况调查的结果没多大区别。该调查的研究者大力呼吁教师要提高阅读的专业性,通过专业阅读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因此,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有一个过程的,要从学科阅读走向综合阅读,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阅读既能体现专业性,又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

试想,教师在教育专业方面的阅读远不如其他职业的人,那么教师的专业立身就成了一句空话。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在《读书之道》一书中指出,不同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重点,适应职业需要是青壮年时期的阅读重点。这一时期的阅读,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由知识的积累自然转入知识的应用,不断增长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教师的阅读自然应该是属于职业性的阅读,其阅读重点是适应职业的需要。

最近,笔者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新近出版的《阅读是一种责任》一书中读到的表述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如果没有一门专的方向,就先不要开始博。每个人都要有安身立命之本,要有自己的专业领地。如果没有在专业方面下过功夫,没有一专之长,就去讲求博学,是不现实的。

毕竟每位教师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无视教师专业阅读的基础,在当下教师专业阅读状况还不甚理想的时候,盲目地强调教师要“博览群书”并不妥当。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阅读规划,通过“营养均衡”的阅读来促进自身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