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高多样化发展改革的期待与建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期嘉宾

何东涛: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

裘建浩:宁波效实中学校长

徐 坚:温州中学校长

李培明:春晖中学校长

何通海:金华第二中学校长

范寿仁:丽水中学校长

主持人

言 宏

主持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县市普通高中分层办学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既定格局获得了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现在要想动这个“蛋糕”,进行重新切分甚至制作,会同时触及各所学校的利益,要想打破平衡,让办学者、社会达成共识,一定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工作要尽早做?

何通海:首先是认识问题。不同高中学校错位互补、分类发展当然是好事情,可是在未来,从学校类型来说,相互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高低差别。比如科技高中、数理高中的政府投入、生源水准及社会认可度相对高一些,体育类、职业类等学校相对低一些。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来推动,现有学校都会竭尽全力去往“好的”类型作努力,不甘于“不得已而求其次”,更不愿意主动“自降档次”。大家都知道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都不希望从“我”遭受损失开始。所以,校长和教师对学校的定位很重要。

何东涛:要得到家长的认同。目前的高中生家长以60后、70后为主,这代人成长的年代,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尚是稀缺资源,承担着选拔人才、培养精英的作用,主动的个性化发展诉求比较弱;高中学校升学情况受生源影响大,优秀团队共同学习“马太效应”明显;社会舆论对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刻板印象,这些都会降低家长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认同度。随着国力增强,人均GDP增长,老百姓对子女教育乐意投入资金和精力,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分类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应加强宣传引导,让个体发展需求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让高中特色发展与学生多元化成长要求相适应,办人民满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中教育

李培明:教育总是被人诟病,是人们寄予其很高期望,而现实与期许往往有诸多差异所致。基础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表现为教育的“适切性”问题。必须搞清楚学校是做什么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应该怎样培养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教育的内隐目的和外显理想。没有学校教育的“灵动”就没有学生成长的“灵性”。学校要坚守初心,给学生成长提供“灵性”的土壤。

裘建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合理化配置。特色办学依托特色教师,形成专业化教师培养有效机制、实施特色教师合理化配置与良性流动方案,是改革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在区市县范围内,进行人才数据分析,形成教师资源库,建立特色教师合理流动与跨校兼课机制,并在教师总编制中统筹安排和配置特色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业团体以及职业学校的合作,由其提供特色课程清单和执教教师,充实学校特色教学内容。由此,双管齐下,形成一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特色师资队伍。

徐 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出口问题。因为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一生的发展。你让学生选择一所学校,就要让他看到自己的发展前程,包括自己在这所学校能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将来能升入什么样的学校和学什么专业。这其中,评价就显得非常关键。一是过程性评价,它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轨迹;二是终结性评价,它直接决定了社会(包括高一级学校)对该校学生的认可度,也就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出口。

范寿仁:学校发展定位摇摆、发展愿景模糊、校长定力不够是主要问题。如果能明确办学定位和坚定办学理念,坚持自己的路自己走,依然能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办学格局。

主持人:分类办学和特色创建是对原有教育格局的重构和完善,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改革,对此你有何建议?初中到高中处于学生志向变化的时期,若孩子进了某类高中,如人文或者科技高中,这期间如果兴趣爱好变了,怎么办?是否可以允许孩子转到其他学校?

何通海:从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根据本区域不同学校的特色与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分类办学建议。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分别给予经费保障、硬件配置、师资力量乃至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各种类型学校均能在分类办学推进过程中有“获得感”。从舆论导向角度说,全社会要形成对人才境况、学校办学的全新氛围。不以生源、升学水准来评价一所学校与一个学生的优劣,以“适性教育”与“专才”培养的观念来取代原有的“优胜教育”与“全才”观念。从办学支持角度讲,要在招生与培养方面同高校形成联动。通过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强化“综合素质评价”,使高校在招生时能给予不同类型高中、不同类型学生以不同的优惠政策,让各类高中、各类学生都有机会在升学中成为“赢家”。同时,发动高校参与高中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办学发展,使得高中学校拥有足够的特色课程来保证自己的培养特色。

李培明:学生的个性成长必须以学校的多样发展为基础,同样,学校教育的多样性也必须与教育模式的多元、高招模式的多元相匹配,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如果高考及招生是多路径多层次且立体交互螺旋式的,那么中学教育必定展开相应的跟进,同时也会推动高校选才方式的改变,甚至引导社会人才需求端的改变。要打破普职界限,不要给初中毕业生过早圈定学业、职业方向。可以在高中阶段以1+2的学制渐次推进,统筹规划选科分类,使学生有再次选择的机会。经过一年高中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对学业与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再选择。如果统筹得好的话,应该允许学生转校,当然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转校人数不会太多,因为入读高中时已经对不同类型学校作过一次选择。

范寿仁:从区域视角看,要坚持按不同学校特点建设基础设施、分配财政资金、调配教师编制,制定相应的招生政策支持其自主招生,并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从学校视角看,要全面研究自身的办学区位、历史、文化及生源结构,以此为基础科学确定合适的办学定位,并据此改造校园设施、申请办学经费和招生政策、调整教师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办学定位确定后,要使之成为学校章程,以此来统一全校思想,无论谁当校长,都一以贯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按此定位来评价和考核学校,助推学校按既定方向持续发展。从校长视角看,要坚定办学思想,这将直接决定特色办学能走多远,能走多好。不仅校长要有办学定力,教育部门还必须给予校长成长的空间、时间。

徐 坚:特色高中自身要做好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有符合其自身特色的课程建设;二是做好评价工作,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同时,高校招生制度也要调整。因为目前的高校招生同质化严重,绝大多数的高校对绝大多数的学生几乎是按同一的标准去招生的,这样一来,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就很难推进。

裘建浩:优化教育评价过程与结构,健全综合评价招生机制。以人的成长性、发展性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综合评价,能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普通高中从“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方向转变。一方面,建议在现有“三位一体”招生政策基础上,在高校综合测试评价内容里,增加能够检测学生特色学科水平的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在原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特色学科表现的评价项目,为高等教育选拔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人才信息,让学有优势、学有特长的学生在适合自身的轨道中获得长足发展。

何东涛: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建设需要升级版,由点到面,由链式到网格化,由内生性发展到公共身份认证。学校基于不同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的支持系统,形成内生性的特色发展螺旋式上升,逐渐固化形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高中分类办学格局,并从省市县分级进行认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