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智”在必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班级志愿者把垃圾按照有害、玻璃、金属、塑料、纸张五类分好,扫一扫班级专属二维码,实现投放并获取积分……这两天,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校园里刚刚升级换代的“再生资源回收点”了。副校长余飞介绍,这个新帮手不仅能提高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效率,还能反向寻找责任人,让每包垃圾都有迹可循,教学与实践性并兼,很实用。

据了解,我省继出台《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后,针对教育领域又出台了《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自此,校园成为垃圾分类宣传和实践的重要阵地,师生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和推广者。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是各地各校的共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成为中小学劳动课程的一部分,应当把垃圾分类效果作为学生社会公共生活能力评价的标准,以社会化的方式引领现代公共生活。

在推行“新劳动教育”的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进行垃圾分类早就被列入学校开给各位学生的家务清单中。今年4月,这份清单还被富阳区教育局借鉴,向全区小学生推广。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在校内结合“内务整理课程”,各班实行黑白两色桶投放,学校也重新修建垃圾房配合分类工作,在校外则结合“亲子活动课程”,学生组队在节假日到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实践。在一次次志愿者服务中,学生的公益心、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处处是风景。位于台州市实验小学校园深处的垃圾分类小屋,因为美观整洁,成了校园一景。为什么要打造垃圾分类小屋?副校长柳叶说,原来的垃圾房,瓜皮果壳堆积、臭气熏天,学生对扔垃圾这件事有抵触心理,远远一抛就了事,更别说分类了。为了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上垃圾分类,学校特意安排了一名职工负责垃圾屋的清洁工作,除了中午和晚上开展清洗消毒,还购买了打包设备,对可回收的矿泉水瓶、塑料纸板等整理打包并售卖。垃圾分类小屋干净了,慢慢地,学生们都喜欢到垃圾屋参与志愿服务,认为这是件有趣又光荣的事。

2018年的生态文明日当天,湖州的垃圾分类校本教材正式印发,其中面向小学学段的《垃圾分类·小事从我做起》由德清县春晖小学主编,这也是浙江首批适用于小学生垃圾分类教育的校本教材。校长汤洁文介绍,书里不仅详细介绍了垃圾分类方法、处理去向、对环境的影响、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还设计了孩子们力所能及的课外作业,引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据悉,为了积累经验和素材,学校建设了垃圾分类校园展示馆。进入馆内,学生可通过触屏式多媒体设备进行学习,同时系统还会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即时进行互动式教学。

杭州市江干区也于近期全面推行居民生活垃圾“桶长制”分类模式,自此“桶长制”走进了区里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人口集中、孩子年纪又小,“桶长制”该如何推行?经过一番探索,杭州市笕桥小学将师生进行了合理分工。学生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分为餐厨垃圾小助手、可回收物小助手和其他垃圾小助手,督促同学开展垃圾分类投放。针对教师,学校则设置党员先锋岗,负责检查楼层的垃圾桶。师生齐上阵,大家的干劲也足了。

“10个矿泉水瓶可以换5个治水币,5个治水币可以换一支铅笔,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奖励,真是太棒了!”午休时间,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中心小学的垃圾兑换超市里人头攒动,学生们捧着自己收集的可回收垃圾排队等待审核。记者了解到,这是该市首家校内垃圾兑换超市。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不仅在课堂上宣讲垃圾分类知识,还在超市门窗上张贴题为《垃圾分类人人做 做好分类为人人》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7月1日,即上海正式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当天,三四百公里外的台州,国内首家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垃圾分类教育开始进入系统化、专业化阶段。常年从事垃圾分类研究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长远看,全面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建议各地各校抓紧时间、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类标准与管理办法,帮助孩子早日养成好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