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研学“热”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秋高气爽,正是学生踏出校门亲近大自然的好时节。我省各地中小学纷纷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秋季研学旅行活动。此前,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把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使学生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与此不谋而合的是,今年以来,生态环保主题教育日益成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爆款”选项。

“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不能坐而论道,只有让他们亲临其地、直观感受、对比思考,才能使他们对环境有具体的认识,以帮助他们建立起环保意识,并在学校和家长的引导下实施环保行为。”诸暨市城西小学教师孙晓菲告诉记者,该校围绕“徒步出游,美丽发现”主题开展活动,即在城郊、农村或者自然风景区中设计一段供学生徒步出游的路线,让学生体会低碳出行的概念。“徒步不是单纯的行走,而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记录沿途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到达目的地后,学校还会组织一个‘我为环境出谋划策’发言讨论活动,学生可以就如何改善和保护环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向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与诸暨市城西小学相似,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也有一项以生态环保教育为主旨的徒步活动——“钱塘毅行”。这是该校每年11月开展的秋游研学旅行传统项目,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制度体系。学生每6人一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咨询教师、请家长陪同实地考察等前期调研方式,合作撰写出行方案。每个小组还有一名负责监督的人员随身携带口哨,一旦发现同组成员有违反生态环保的行为就用哨声予以警告。活动结束后,学校会评出星级生态环保班级,再由班级学生评出优秀生态环保小组。教师段云成说:“研学旅行本身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生态环保课,对于学生来说,让大自然感染他,让同伴潜移默化影响他,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收获是课堂无法给予的。”

正如段云成所说,在生态研学中,让学生有体验感、参与感是广大学校的一大共识。

“生态研学最好能结合学校的地缘特色。”海宁市狮岭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张洁建议,“研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活动的形式要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该校依据所处位置位于城乡接合部这一特点,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态公园,考察水资源的保护措施;走进垃圾分类模范社区,学习社区及居民们的好做法;走进乡村田野,参与秋收活动,体验无公害食品种植等农耕文化。

湖州妙西原乡小镇里有亚洲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蝴蝶生态科普体验馆,南浔镇马腰小学的学生们就在这里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及分布,参与趣味无比的蝴蝶标本制作,真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味生命的变化与感动。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小学与世界文化遗产浙东运河、柯亭古迹以及繁华的中国轻纺城市场毗邻,该校就举行了“城市管理流动课堂”活动:步行街上作宣传、参与“五水共治”、清扫历史街区等。

“我要把家乡的植物认个遍!”立此“豪言”的是开化县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六(1)班学生李豪。这些天,他和小伙伴们在教师戴金辉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寻找并熟悉各类植物,乐此不疲。据戴金辉介绍,此举是想带领山里的孩子一起编写一本书,题目已经想好了,就叫“家乡的植物全书”。“身为农村孩子,居然不认识身边的植物,有的甚至连庄稼地里的庄稼也不认识,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戴金辉说,农村学生的优势就在于接地气,与大自然充分接触的机会多。“编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依靠实践摸索得到生态知识,增强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意识。我认为,农村学生理应要读好大自然这本‘无字书’,农村学校教师更有责任引领孩子读好这本‘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