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污名化中小学名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刘 波

近年来有不少雄文,将矛头对准中小学名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3月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辉《“名师”竟然成了教育最大的“泡沫”!请走出“名师”回归“良师”》一文。这篇文章在“当代教育家”微信公众号首先推送后,被多家新媒体转发;随即,刊社旗下中国教育之声网站刊发《“名师”泡沫有多大》,进一步阐释“名师泡沫说”。

最近,《》《中国教师报》也对“名师保质期”这个话题进行过讨论。相关讨论认为,有些人一旦获得名师头衔,便不再求进步,成为过期或者变质的名师。

尽管各地名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但名师“成为教育最大泡沫”的说法让很多名师躺枪。不少名师是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坚守的优秀教师,他们有智慧、有情怀、有追求,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

名师能否打造,一直有争议;究竟什么是名师,其实也没有统一的说法。然而名师群体已经被污名化了。

相关文章中提到:名师是有级别的,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这种金字塔型的划分逻辑,让很多人觉得荒谬。因为除了由各级部门授予的名师头衔,还有很多草根名师,他们不一定被所在区域或学校关注到,但以数字化生存的方式活跃在各大论坛、QQ群、微信群中,在这些圈子内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客观来说,名师是靠自身实力来说话的,其中有的名师通过评审,被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市名师评选为三年一届,各县市区推选参评教师时候,也总是按综合实力来通盘考量。这样评选出来的名师,专业水平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

有影响力的教育媒体或出版社,也有能力让一些教师带上“名师”的光环。比如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曾在2015年教师节期间推出“名师说”栏目,采访和发布了顾明远教授等人的观点,那么这些栏目的主人公就有被称为“名师”的资格。

名师的定义应该是: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名师评选只是将一部分教师确定为名师的途径之一。储朝辉等人倡导“不做名师做良师”,这跟以前有人提出的“不做名师做明师”,本质上没什么大区别,只是表述上不同而已。

除了“名师”,当然还有其他的称呼,比如“精英教师”。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倡导全区教师争做精英教师,局长把美国教师雷夫称为精英教师的典范。

其实,名师、良师、精英教师、卓越教师、特级教师……这些称呼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拥有怎样的日常。在2013年教师节系列评论中,有一篇《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榜样》,提到榜样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其一,拥有令人折服的专业能力;其二,拥有广泛的教育影响力;其三,拥有幸福人生。孙明霞2016年出版了《只为做一个良师》,她对教育有一生的追求,在很多人眼里,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名师,不少地方还成立了“明霞成长联盟”来助推教师成长。

因此,用名师来统称优秀教师,是很多地方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比如各地组建的“网络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让同行受益,更让学生受益。

时代呼唤每位教师都可以向优秀靠拢,让更多优秀教师涌现出来,为教育事业服务。2017年,教育家杂志社、光明网等单位联合举办“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响应了现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解读“十三五”教师工作时,明确提出的要铸造“大国良师”的号召。

为了造就一支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名师泡沫说可休矣。

行文至此,笔者看到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上,转发了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的《名师成长要回归人的本源,焕发生命的光彩》一文。作者反思了各地名师培养过程中“被发展”“功利性过强”“计划性过强”等问题,但并没有否定“名师”这一提法。成尚荣先生对如何促进名师成长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这样的思考是整体的、理性的,对如何看待“名师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