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高原上的那棵雪松 ——记中国美院1993级毕业生熊永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曹可可

通讯员 徐增鎏

“浙江是我的学术启蒙地,我目前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均得益于在中国美术学院期间的学习和考察。能够代表浙江,在西藏高原延续学术传统的一个支脉,我觉得自己交出了一份勉强合格的答卷。”

刚在林芝考察完毕,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院1993级艺术史论本科毕业生熊永松就立刻赶到杭州。在母校九十周年的校友论坛上,他短短5分钟的发言赢得了台下校友代表们长久的掌声。

作为中国美院第一位志愿进藏执教的学子,熊永松从浙江出发,像一棵雪松,扎根雪域高原20年,成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有史以来在岗工作时间最长的汉族教师。

去高原播撒艺术的种子

1998年,即将毕业的熊永松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彼时,他已收到数家高校和出版社伸出的橄榄枝,就近就业并不困难。在旁人眼里,一个光明的未来在向这位“天之骄子”招手。

然而,他的想法出人意料:响应国家号召,去西藏大学执教。

“那是个充满理想的年代,大学生都希望为社会做点贡献,国美的学生普遍对于艺术发展负有使命感。”熊永松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几乎所有省份都有中国美院的毕业生,但西藏除外。了解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后,他想去填补这个空白,去西藏播撒艺术的种子。

父母不支持、学院教师表示担心、自己对西藏缺乏了解……面对重重压力,熊永松靠着年轻人的热血和理想,主动请缨去西藏“拓荒”。在那个互联网普及的前夜,他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搜寻关于西藏的点滴,在脑海中构想出那里大致的图景。

宽慰完家人与师长后,踌躇满志的熊永松却在出发前夕得了重感冒,不得不打点滴退烧。眼看着入职报到的时间不断迫近,焦急的他想到了加大药量以缩短治疗时间。医生耐不住他的再三请求,最终无奈顺从。

“当时不太懂医学知识,只是觉得有点疼。幸亏年轻,身体吃得消,放到现在命都可能没了。”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离开杭州前,为防身体不适,熊永松特意在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两本应急医疗手册,然后独身一人前往西藏,踏上了漫长的入藏之路。

苦和牺牲都不算什么

从海拔40米左右的杭州来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熊永松面对的是自然差异和文化隔阂的双重考验。但似乎是和西藏有缘,他并没有感觉身体出现太大的异常,大学里的师生也基本会说汉语,适应高原的速度比预想中要快得多。

由于研究民间美术,熊永松需要深入民众,在西藏各地奔波考察,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已是家常便饭。那里地广人稀,部分相邻县城要开车一整天才能抵达;户外紫外线强烈,有时连填饱肚子都不易,还要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登山考察……他坦言,在西藏进行考察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确实有些超出想象。

有一次,熊永松驱车前往昌都考察,在开过一处约有60度斜坡的道路后,突然听见车后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原来,刚刚经过的陡坡突然塌方了。他现在回想起这件事仍心有余悸,“就像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

每当感到煎熬时,熊永松就会想起“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高原待的时间愈久,对“老西藏精神”体会愈深,他说:“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比如高原上美景迷人、少数民族文化醉人、兄弟民族情谊暖人。学会享受这样好的一面,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事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苦和牺牲都不算什么!”

如今,熊永松已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除正常教学外,他还经常为学生补课辅导,晚上回家后继续查阅文献,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去西藏大学交流过的中国美院学生回忆:“晚上11点,熊教授才结束一天的教学任务。但不能休息,他还要在办公室里整理第二天所需的教学资料,为晚归的学生解答学业难题。”

西藏艺术教育值得我一辈子去做

在高原生活久了,熊永松出现了心动过速、记忆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而且无法陪伴远在湖北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也成为他心中难以弥补的缺憾。

此前,曾有许多离开西藏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但都被他一一谢绝。“当时听说有入藏满8年可以调回原籍的政策,期间国美的老师、艺术报刊的编辑等也曾联系我,离开并不困难。”他回想起来也感唏嘘。当初,驱使他来的是拓展母校学术研究支脉和文化戍边、学术报国的理想,还有投身藏汉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熊永松自觉没做出太多贡献,不甘心就这么离开,于是一晃就过了20年。

其实,20年的耳濡目染早已让他对西藏难以割舍。“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生命有限而艺术长青,西藏艺术的教育和研究是值得我一辈子去做的事。而藏大提供了研究西藏文化最便利的环境,也使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一旦意识到这些,留下来的决定就顺理成章了。”

在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20年里,熊永松跑遍了西藏的主要县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西藏卷》的编撰工作等,编写了20万字专著《西藏民间美术概论》,尽心竭力地传承与保护西藏文化。

他开设的课程吸引了3000多学生参与,为西藏艺术培育出优秀的毕业生;主持西藏大学各类教改项目,助推艺术教育专业升级,硕博点从无到有……这些年来,熊永松先后荣膺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杰出青年学者”、西藏文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奉献了这么多、这么久,什么时候离开呢?听到这个问题,熊永松愣了一下,稍加思索后答道:“我还没考虑那么多,因为仍有很多想法没有实践,比如编写一两本当地艺术理论教材、建设一两门精品课程、培养几个有世界眼光和学术实力的本地艺术理论人才,然后和大家共同建立起现代化的藏族美术历史和理论体系。我的性格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永松’嘛,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学校答应,我愿意永远在高原上做棵雪松。”

熊永松深入西藏各县,向当地老百姓讨教,研究民间美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