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共育:创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对新时代高校培育外语人才和建设思政课程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立足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高校课程建设的聚汇点,主动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点,积极拓展国际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交流的结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思政建设,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高校外语课程培育国际传播人才的新路径。

    加强大学外语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注重培养大学生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能力

    大学外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建设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程以培养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为人才培养导向,主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路径,对大学外语课程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优化重构,明确学校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目标,切实推进国际传播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创新建设之路。为深化大学外语教育改革,2022年秋季,学校启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除开设传统的大学外语通识课程外,还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设了“学术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以及关键语种课程(“大学日语”“大学德语”“大学俄语”),创新“通用+非通用”“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改革力度,着力提升大学生中华文明国际译介能力

    让世界读懂真实的中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高校外语教育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和担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可以有力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在全球范围内传递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推动人类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堂改革团队立足培养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充分发挥课程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天然优势,通过专题研讨、教学研讨、案例分享、观摩交流、集体备课、精选素材等,着力提升大学生中华文明国际译介能力。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反复打磨凝练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同时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施翻转课堂,以“双语”的形式将党的政治文献、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度融入外语课堂教学,以隐性的方式渗透到青年学子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译介能力;让学生用英语译好、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故事,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新型载体,有效提高大学生国际传播实践交流能力

    立足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程基本形成了融通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理工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矩阵,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的新型载体,大学生国际传播实践交流能力显著提升。近3年来,大学外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多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为研究选题(典籍外译、红色革命文化外译等)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同时带领学生开展地方村史编撰与翻译实践活动;每年开展课程思政词汇大赛,在2023年“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中4人获得国家奖项,其中1人获得特等奖;2022年,组织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从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出发,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用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国智造的全新面貌,荣获多项省级奖项。

    新时代新征程,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教师将继续树立“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优化自身外语知识结构,提升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水平,继续深入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让青年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译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冯志国 巩湘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