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基深深扎进泥土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多年前,杨瑞清邀请到一位叫丁跃生的农民来学校种荷花。如今,丁跃生种出了1000多种荷花,成了南京农大的兼职教授,每年有两三百万元收入,成了行知小学孩子的另一本“活教材”。杨瑞清把孩子们看到的、学到的归纳成4个字:第一个字是“美”,每年5月到11月,万紫千红竞相开放,当然美了;第二个字是“富”,看到种田也能种得那么富有,生活过得那么潇洒,孩子们非常羡慕;第三个字是“高”,高收入是来源于高科技含量;第四个字是“乐”,丁跃生总是笑呵呵的,种荷花让他快乐,劳动致富更让他快乐。杨瑞清觉得这4个字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有人生观、价值观在里头,有理想在里头,有美感在里头。”

    始终融入时代,“大情怀”为乡村教育蹚新路

    2017年,教师葛德霞正式接手第87个行知班。在这里,“爱”成了联系一切的纽带。她耐心地等待和引导“叛逆”的男生自己成长,帮助“淘气包”们解决班级生活中的小麻烦,倾听女生成长中如影随形的烦恼……在这里,她收获了一段教师生涯中幸福温煦的时光,实现了自己和学生的双向成长。她将“行知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自己的日常所思所感,用真实细腻的文字记录下来,并亲切地称其为“爱的唤醒”。

    40余年来,学校累计开办100多个行知班,进行22项实验探索,贯穿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文化共享各阶段,涉及德育、课程、教学、管理各领域,指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构成了落地生根、扎实丰满的实验体系,不断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有效破解一系列乡村教育难题。

    “大情怀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精神信仰,教育常在细微处发生。”杨瑞清说,1995年,学校提出“学会赏识,爱满天下”教育理念,彰显爱的教育,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教育文化生态,此后行知教育实验始终聚焦于“大情怀”,“在40多年的探索中,我们构建了大情怀育人体系,形成了体现独特儿童观、教育观、学校观、课程教学观的本土教育话语方式”。

    “学会成长,做自信快乐的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成长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理念。”在杨瑞清心目中,行知学校要培养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以“大情怀”育人、立志做新时代“大先生”的“真心良师”,让每名教师在做良师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这些良师必须真诚践行以“爱”为核心价值的教育伦理,遵循尊重、相信、理解的原则,运用包容、激励、提醒的策略,营造出一种师生和谐美好、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让每一个生命充满生命的活力,自信而舒展。

    正是在这些“真心良师”的努力下,行知学校特别重视“爱的教育”,培养了一批批“精彩陶子”。“陶子”一词源自郭沫若等人对陶行知的崇敬之称,行知学校致力于培养的学生,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做真人、爱生活、善学习、有担当”的新时代“陶子”,“大志、大气、大爱”是其身上的鲜明精神特质。

    围绕学生形象,学校早在2010年就设计了自己的吉祥物“陶娃”。近年来,为适应新时代育人需要,学校又进一步设计出代表文明、学习、健康、艺术、劳动的“五好陶娃”。在凸显“五育”融合的同时,实施融合评价,分学段制定了进阶式“五好陶娃”成长评价体系,设计了《陶娃评价手册》、陶娃争章、陶娃荣誉墙等评价工具,通过开展陶娃过春节、陶娃手抄报、陶娃主题班会、陶娃运动会、陶娃故事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艺体活动,实现了学校育人品格的提升。

    现在,学校周边早已不再是农田,行知学校其实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学校,但“行知教育实验”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一直以来,行知学校都坚持采用走进现场、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行知教育方式,以“知行合一”的思想引领学校课程建构。杨瑞清说:“我们在传承、弘扬行知精神上,要坚持实践第一,要坚持回到生活,要走进现场,要把根基深深地扎进泥土里。”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特色优质资源,以“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活资源课程化、学校课程系统化”为基本思路,以“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品牌共享”为路径,让课程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生长在联合的生活中,系统建构了“基于生长、滋养生长、促进生长、指向生长”的旨在培植乡村儿童生活力的生长课程体系。

    杨瑞清说,实践证明,乡村教育并不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乡村教育有着自身的美好品质和独特价值,“我们的实验表明,乡村学校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城乡一体化、全球化的浪潮,并从中获得滋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在杨瑞清的带领下,行知学校开辟了“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实验道路,创设了“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范式,搭建了“社会即学校”的协同育人平台。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固守过去只会带来生命的停滞,必须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探新路、谋新局,找到新的生长点。”在时代浪潮中,这所“不一样的村小”用40余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不但办学实力从弱到强,还成为百余所城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并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如今的行知学校,已经成为一面文化旗帜,在绿色乡间高高飘扬。   

 

    专家点评

行知教育实验的当代价值

彭钢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走过的40余年行知教育实验之路,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回溯行知教育实验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它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扎根性”。它深深扎根在中国乡村的土壤中,具有一种自然性、原创性、本土性的乡野美感。二是“长程性”。从1981年五里小学到今天的行知教育集团,跨越40余年。班级实验经历了三代教师,学校层面的各项实验历经迭代设计,有的已转化为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如赏识教育实验;有的直接转化为教师行为,如“良师成长实验”等。三是“掘井式”。以“师陶学陶、实验实践、反思总结、固化成果”循环推进,持续深入,构建了“大情怀”育人体系,建成一流乡村学校。

    他们开展的乡村教育系统实践,鲜明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普适价值:一是始终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始终关注着师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幸福;二是始终坚持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将“教学做合一”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文化生态,迭代升级为一个村校联合、城乡互动、面向世界开放的乡村大教育格局。

    行知教育实验最大的成功在于,用他们的实践证实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即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完全可以建构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和谐的”教育文化,并留住“乡村的味道、乡情的淳朴、乡音的美妙”。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行知味、乡土味的话语谱系,如“扎根、舒展、绽放”“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在事上做、在事上教、在事上学,学以致用”等。他们自称是“行知人”,并为自己是“行知人”而自豪和骄傲。

    他们努力向世界传播行知精神和行知思想,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乡村教育真善美的故事,以及中国所取得的教育成就。这样的探索,见证了一群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