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融合新力量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背景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持续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创新县域送教上门工作,架构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送教为补充的教育布局,以质量求发展,逐步实现从“送”到“融”、从“特”到“普”的转衔安置,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得以彰显。

    适宜融合丰内涵

    普特双赢齐发展

    通州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通州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融合教育工作,将其列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构建组织保障、完善教育结构等措施不断加以完善。

    第一,出台政策,明确要求。通州区教体部门牵头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相关文件和制度,建立区校两级管理网络,形成统筹区域内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格局。第二,特教特办,加大投入。持续加大融合教育经费投入,并按规定标准增拨特殊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加强融合教育师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培训,举办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应收尽收,两端延伸。大力普及特殊学生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质量、扩大高中教育入学率,着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适宜发展的优质教育。目前,通州区已建成48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学段和区域全覆盖。

    此外,考虑到教师使用资源教室的操作困境,通州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制作了配套的二维码。以资源教室配套书籍、网络视频课程等为设计依据,以视频形式呈现,一物一码,只需利用手机“扫一扫”功能即可获知该教具的操作流程,操作内容由后台设置专员管理更新。该措施受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已在南通市推广。

    阳光教育启心田

    共同发展砥砺行

    “阳光”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是青春和欢笑的写照,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将阳光教育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管理,着眼于个人、学校和社会,打造以阳光环境、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家长、阳光社会为主的发展共同体。

    第一,营造开放包容的阳光环境。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核心,真诚对待每一名特殊学生。第二,培育专业进取的阳光教师。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为先,提高专业素养,先后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涌现出一批省级特殊教育名师。第三,塑造全人发展的阳光学生。学校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与正向思维,启迪正念心流,实现全面发展。第四,鼓励注满活力的阳光家长。学校开展合作课堂,充分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吸纳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第五,呼吁暖心融合的阳光社会。积极宣传特殊教育,广泛联动社会各界力量,举办公益活动,营造尊重、理解特殊学生的社会氛围。

    家、校、社的全员参与,阳光教育的本质在特教实践中充分彰显,人人心中升起一颗“番茄太阳”,特殊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远程送教成特色

    普惠之光暖童心

    通州区面临特殊学生分布范围广、情况复杂等实际困难。为确保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全区范围内的摸底调查,深入村居了解每名学生的情况,并由专家小组进行评估鉴定,确定教育安置建议。同时,组建“行走之光”送教团队,以党员教师为先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各项措施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第一,创设“三融”并存的多维场域。通州区特殊教育工作者以特殊学生为核心,围绕家校融合、家社融合、家家融合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推动教育环境由“封闭隔离”转向“开放包容”。第二,开发全人、全日、全员的多元课程。着眼于学生个人、家庭、教师、社会等多元视角,营造开放、共赢的融合环境,推动育人价值由“局部”辐射“整体”。第三,畅通绿色融合的转衔通道。当学生能力达到转衔要求,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属地普校商榷,召开专场转衔会议,残联、家长、普特教师等协同参会,向教育部门报备,转衔进入普校就读,并对已转衔学生进行持续跟踪,依据具体情况可进行再次转衔。

    此外,通州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需远程施教的学生家庭配备设备、购置平板电脑、安装网络,目前已架构“东西南北中”五大远程教学资源部署,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在东、西、南、北四所学校成立远程资源服务中心。特殊学生通过网络实时进入课堂,实现充分就学,适性扬才。

    展望未来,通州区特殊教育工作者将秉持“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持续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工作,优化教育布局,让每一名特殊学生都能沐浴阳光,拥有美好未来。

    (陆灵俊 陈青云 吴爱琴 梅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