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电而生 倚电共兴 培养优秀电力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聚才引智,建“双碳”强校,产教融合谱“双高”新篇。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重庆电力高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西部地区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实现“双碳”目标、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以高质量职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学校前身为重庆电气工业学校,于1953年5月成立,是全国首批7所电力中等专业学校之一。目前是由重庆市政府部门主办,重庆市教育部门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历经70年发展,因电而生,倚电共兴,坚持“立足电力,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始终深耕能源电力行业,形成了“校企一家,联合育人”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服务实现“双碳”目标 

    涵养人才“蓄水池”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低碳环保新兴行业,还是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电力行业,都需要涵养人才“蓄水池”,充足的人才保障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重庆电力高专积极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着力打造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不断优化“双碳”专业布局,以提升“双碳”素养为核心,重构“共基础、分方向、互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动风光互补、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赛项培育,着力培养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加大“双碳”领域人才引培上,学校积极构建“双碳”师资体系,发挥新能源装备技术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作用,参与电力行业的专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制定,把“双碳”理念贯穿师资队伍培养全过程,精准引进“双碳”领域紧缺的一线专家、技术骨干,聘请电力企业高端人才到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校企“1+1”双组合的专业带头人模式,推动校企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产教优秀人才柔性流动。

    深化“双碳”联合培养,推动“双碳”领域产教融合。学校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联合牵头成立重庆电力职教集团;与重庆能源工会联手发起重庆电力行业产教合联盟,打造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工业园区等联合牵头打造重庆市先进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与重庆市巴南区、重庆智慧总部新城等联合牵头建设成渝地区平急一体化产教联合体;在电力装备材料、电力应急保障领域开展合作,与国网重庆综合能源等企业共建重庆市“能源碳中和产业学院”“能源碳中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双碳”领域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加强“双碳”国际交流,推动“双碳”领域服务输出。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理工学院共建国际学院,培养“双碳”领域国际学生;与德国施耐德电气共建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牵头编写坦桑尼亚国家职教体系的电气工程类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多语种在线开放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主动为塔吉克斯坦丹哥拉变电站、印度尼西亚中爪哇(Cilacap)电厂等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积极推动海外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技能服务等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

    赋能乡村振兴

    履行社会责任

    学校充分发挥电力专业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为重庆市垫江县砚台镇太安村打造“光伏+农业”项目,实现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双效应”。

    太安村过去以单一的花椒产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受市场因素影响,花椒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花椒价格下滑。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引领下主动作为,选派一名中层干部到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结合该村地理环境,提出了打造“光伏+种植”的“农光互补”产业模式,将光伏电站与农业生产、人工种植相结合,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光互补项目按“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方式,实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在发电板下种植喜阴的中药材——黄精。该项目两期占地4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594块,由33组光伏阵列组成,目前黄精种植态势良好。通过此举实现一地两用、复合收益,在发展绿色新能源的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该项目充分发挥镇党委与驻村工作队、太安村“两委”班子协调作用,形成“党组织围着项目转、党员盯着项目干”的发展局面,推动土地的复合利用,完善机制体制,实现集体和村民利益共享。这是学校产教融合助推多方共赢的成功示例。

    太安村的“农光互补”项目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项目光伏装机容量为335.16kWp,年上网电量可达30万千瓦时,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可长期持续增收,而光伏板下种植的黄精,每年可带来10余万元的收益。随着社会效益叠加效应显现,引导部分脱贫村民参与建设,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该项目还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按每年发电收入的30%向太安村监测户、脱贫户及低保户分红,从而增加重点帮扶对象的转移性收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投运后,还为脱贫户提供了多个长期公益性岗位,帮助脱贫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项目生态效益同时也得到优化提升,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7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3.8公斤,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1公斤,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效应,将有力推动太安村村集体经济走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推进产教融合

    促进人才共育

    重庆电力高专历经70年发展,在专业上形成了服务能源电力的源、网、荷、储、用全产业链专业体系,覆盖火电、水电、核电、光伏、风电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电力毕业生。近3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83%以上,50%以上的毕业生入职国有大中型企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坚持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共育密不可分。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强化精准对接,促进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围绕能源电力产业链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精准服务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办专业“三不设”原则,即不是服务重庆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的专业不得设置,没有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的专业不得设置,没有明确的就业市场需求对接的专业不得设置。让专业设置符合现代用人需求,实行专业“红黄牌”制度,每年末开展专业办学情况评价,对黄牌专业提出警示,对连续两年的红牌专业缩减招生指标或停止招生。近3年,学校对接重点产业新增专业点16个,专业设置与国家重点产业及重庆市支柱产业高度契合。

    强化联合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联合制定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聘任教师、质量评价”的校企“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材40余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占全部开设课程的90%以上。校企共建张毅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谭世海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新能源装备技术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0%。共建“企业教师工作站”和“教师企业生产实践基地”13个,每年安排1/3专任教师到企业跟班或顶岗实践。

    强化互融共生,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积极构建合作办学生态圈,加强行业联系,反哺行业发展。学校作为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供用电专委会主任单位、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公室,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中主动发挥牵头示范作用。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联系,学校每年主动走访行业企业100余家,在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技术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调研交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互动。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学校与重庆市电力公司、海装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共同组建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等各类订单班22个。

    重庆电力高专作为电力人才供给侧,将坚持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携手行业企业,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职教智慧和力量。

    (宗伟 顾家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