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学科特色 赋能航空强国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工程学院教授胡晓安(右)正在机库为学生授课。南昌航空大学 供图

    编者按: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与基本路径。自此,江西、福建、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启动了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冲击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传统各自为政的学科结构和专业格局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增减和传统专业改造为主要特征的专业结构优化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应遵循怎样的改革之道?高校专业在加减乘除之间取得了哪些成效?本期,高教周刊走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追寻两所行业类院校的专业发展之路,并邀请专家分享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改革经验,探寻高校专业建设的破立之道。

    江西南昌是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在当地,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航空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航空、国防类相关学科占招生学科数比例达79.31%,直接相关专业占招生专业数比例达84.74%。

    “近3年,学校已为航空工业洪都、航空工业昌飞、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输送毕业生300余人。”谈及人才培养,该校党委书记李德平一脸自豪。近年来,该校紧扣“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贡献彰显”特色,系统布局学科和专业建设,一场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在改革组合拳中悄然发生。

    停招专业背后的改革决心

    做了多年教务处处长的王龙锋万万没想到,自己在2022年被老师们告了一年的状。

    “作为一所航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只有优化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王龙锋谈起学校近几年的“大动作”:依据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专业师资队伍水平、对接江西省“1269”产业情况等,该校于2020年启动本科专业优化建设、动态调整工作。

    2020年减掉10个专业,2021年减掉1个专业,2022年更是停招了21个专业。近3年,该校停招停办的专业数是江西省最多的。

    头两年,关停专业并不难。可到了2022年,来自教师和专业的阻力一下子就都来了,王龙锋也因此被告了一年的状。但他明白,这也意味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有些专业办学水平处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对不少教师来说,每天都在按部就班,专业办学质量止步不前。但从我们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角度来看,不进则退。”王龙锋表示,改革的目的不在于关停专业,而在于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每关停一个专业,该校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郭正华都会和王龙锋一起,面对面和每个专业的教师开座谈会,对他们进行解释、安抚及分流,鼓励教师在提升整改后申报恢复专业招生,更鼓励结合新形势下新工科专业、航空类专业及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申报新专业。

    督促教师重视教学、重视课堂,才能夯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专业改革后,教师们感到了压力,也有了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如今,教师们除了上课,还会主动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场静悄悄的质量觉醒正在学校上演。

    破“五唯”改革释放人才活力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

    “为进一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突出业绩贡献导向,学校完善了多元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了动态的岗位聘任机制,健全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昊介绍,近年来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形成了多形式的人才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了具有外部竞争性和内部一致性的薪酬制度,修订完善了年薪制方案,形成了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制、非全职高层次人才的协议工资制、流动岗位人才的项目工资制及普通教职工的岗位绩效工资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薪酬体系。”在陈昊看来,现行的分配机制以绩效为导向,效率优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兼顾保障教育教学,对释放人才的科研与教学潜力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不再‘唯帽子’‘数论文’,实行优秀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同时,实施学科重点人才年薪制,以聘期目标考核代替年度绩效考核,延长聘期周期,给人才更加宽松的环境开展创造性工作。”王龙锋说。

    当前,在该校,岗位聘用“终身制”已经被打破。学校按照“科学设岗、聘期管理、分类考核、质量导向、动态调整”的原则,2022—2024年聘期分类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实验教学型、辅导员等六类专业技术岗位,全面实施“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管理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破立结合,建立了“代表作+贡献度+同行评议”的人才评价模式;尊重学科差异,分类制定职称评审标准;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扭转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坚决克服“五唯”弊端。

    围绕产业链优化专业布局

    2022年,该校航空类专业招生数占比达到全校总规模的58%,2023年更是超60%。学校以联合体联席会第一召集人的身份牵头成立江西省航空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式,不仅助力江西航空产业发展,也为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把学科建到产业链上是该校的一大特色。作为原航空航天部所属的6所高校之一,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航空大学,该校精准对接航空产业需求,持续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计划的调配重点向航空类主专业倾斜,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飞行器适航技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增材制造工程等专业纷纷崭露头角。

    “学校在服务江西以及服务我国航空产业上作了整体布局。”该校科技处副处长李寿锋介绍,学校通过实施学科服务区域“1+1+N”攻坚行动计划、成立航空宇航学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聚力推进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有力地提升了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效能。

    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各个学院院长也跟着访企拓岗。今年暑期,该校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宋凯走访了不少企业。让他没想到的是,贵州14家航空企业的无损检测室主任,全部是该校无损检测专业的毕业生。

    近年来,该校持续保持与航空企事业单位开展良好合作的传统,大力在西南、西北片区的航空、航天、航发企事业单位实施“科技特派员”专项,建立领导牵头、校友联动、特派员跟进的“三位一体”模式,实现校企联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