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见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编者按:2018年也是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30周年。30年,改变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反思视角,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课改专家的坚毅与坚持;30年,承载了人类地理与历史的叙事方式,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浙江上演了一幕幕“综合”的故事。我们需要总结课改成果,提炼推广“浙江经验”,推动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走向纵深。继10月24日推出“浙江综合课程改革30周年特别报道”《站在历史新阶段,如何看待综合课程改革?》、10月31日《科学课程,如何从专科走向综合》之后,我们继续探讨——

10月30日至31日,我省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钱塘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初中综合社会科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趋向展开了深入讨论和交流。站在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3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浙江教育人都在思考3个问题:30年,社会综合科进行了哪些改革?这项改革何以坚持30年?未来改革将如何进一步深化?

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时空框架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浙江综合课程改革实施30周年。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浙江教育人的教育改革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付宜红评价说。2001年,在国家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这与浙江省自1988年以来全省探索推进的综合课程密不可分,或者说是对浙江前期综合课程实施取得积极成效的一种肯定和推广。课程设置的理念体现了面向全体,为全面提升全体公民的人文科学素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的一种价值判断与抉择。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段玉山指出,从关注学生的发展来看,综合课程很好地体现了育人价值。无论是浙江最初的教材,还是改革推进各级教育行政、教研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创造性地解决了师资、教材、舆论、教师职称评定等一个又一个问题,都体现了浙江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30年来,浙江教育的发展,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以及浙江教师所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足以证明改革不但没有使浙江教育质量下降,还带来了各方的提升与发展。这一事实让我们对改革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期待。”付宜红说。

“综合课程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时空框架。综合课程不是绝对的综合,也不是学科群的形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总主编韦志榕说。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高级教师金明强从事教学20多年,对他而言,最大的改变在于有了综合思考问题的角度,既有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本概念支撑,又打破了原本单一学科界限。如对某个区域的认知,可从在哪里(定位)、有什么(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怎么样(区域的变迁、发展)三大维度出发,作整体把握。纵观人类历史,美好的区域生活一定讲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人的和谐是区域发展必须遵循的核心意蕴。当学生确立这种思维、拥有这种意识的时候,学科核心素养就具备了,就能在时空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看到世界了。

教材融合古今中外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学教内容的组织实质上是教学内容的结构问题。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能引导师生更好地以综合视角切入,更好地凸显历史与地理教学的特有使命。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震教授认为:“综合课程改革的独特价值在于综合视野、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只是看问题的不同视角而已,教材中问题按照综合而非按学科展开,割裂了学科的连贯性,却获得了社会生活的连贯性。”

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余姚市实验学校教师金亚素,从 1989年入职,经历了社会综合科课程改革的全程,深切地体会到了30年综合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前侧重建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自我体系,借助时间、空间维度和生活主线,形成了“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还应该是怎样的”课程逻辑,并设置了单元综合探究专题。2011年则以“生活的时空”“文明的变迁”“发展的选择”来构建学科体系,并增添了学科知识内容及其脉络的梳理,使综合课程和学科体系更好地整合起来。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夏陈伟说:“人教社《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外混编,凸显中国主线,体现全球史观。教材在保持时间线索的基础上,打破了多年来人们习惯的分别学习中外历史的方式,跨越世界各地的空间界限,将中国与世界有机地综合在一起,试图完整地反映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的确,教材按照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线索,采取“总—分—总”的思路,即史前社会时期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概述;进入文明社会后,以此起彼伏的几大文明区域为中心,依时间顺序,交替展开,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映照。这种以中国历史发展为主线、以中国社会的时间坐标为参照、兼顾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编撰方式,不仅可以凸显中华文明纵横上下五千年且绵延不绝、从未间断的独特性,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在西方工业文明独步世界的几百年间中华文明何以由鼎盛逐步走向衰落。从史地结合的角度看,教材关注重大历史变革的地理空间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教材在解释历史事件的时候,应特别关注影响历史进程的空间要素。比如,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诠释古埃及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诠释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材还凸显日常生活史,“宏观”与“微观”相映照以连接学生的生活。

教学过程重生成重思辨

省特级教师、历史与社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院长唐少华,在论坛上展示了《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很好地诠释了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本质,包括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多角度理解和解释结论。在课堂上,唐少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画年代尺、阅读课文填表格、根据提示解释历史概念、根据材料推导结论……没有花样的课件,也没有新颖的活动,却扎实有效。简单的几张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再加上自己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思辨的历史。用空前的海运、杭州的繁荣、回族的形成、对马可波罗的评价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探寻、发现元朝,鼓励解释的多样化。唐少华认为,从学习论的角度看,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学习不是记忆和背诵,而是思考,学习要促成学生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这也是综合课教师们的追求。

金亚素说,从教师教学角度看课堂里更多地体现教学的综合性,时间视觉下的古今综合,空间视觉下的中外综合,区域视觉下的时空综合,基本上成为教师们教学设计的逻辑。绍兴市上虞区实验中学教师许锴杰说,教师们从不知怎么教、分科教逐渐走向以历史与社会综合文科课程的方式进行统整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也实现了综合课程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更新完善,促进了自我专业的发展。

杭州市景华中学教师高凌告诉记者,浙江省为了推进初中综合社会科的课程改革,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为中心”“依标施教”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开展了“综合性学习”研究。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综合化、生本化、课标化等三大特点。其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目标、二行为、三环节、四模块”。一目标即根据课标、学情确立一个学习目标,体现了依标施教原则;二行为即围绕目标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三环节即教师引人入胜、精导妙引和结尾无穷等教的环节;四模块即精导妙引环节所导引的学生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等四个学的模块,是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式的综合。

省教研室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牛学文告诉记者,近30年的课程改革过程,浙江省的学科教师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转变:由分科教学向综合教学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由教教科书向依标施教转变;由三维目标向素养立意转变。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以课型课例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变革,是浙江省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成功尝试,它为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全面与纵深推进提供了具有更强操作性的范式。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掌握关键能力。牛学文和他的团队一起提炼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并基于这些核心素养,提炼概括出17个教学关键问题,出版了《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指导》。他们研制了历史与社会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层级化描述,利于评价。为了让教师们更容易教学,他们编制了《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包括《生活的时空》《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发展的选择》三册。省特级教师陈雅琴说,这套书旨在帮助广大教师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教学和学习中,引导广大师生依标施教,依标学习。

评价连接原理知识与现实生活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难点。过去过于重视单一的纸笔测试,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浙江的学科评价也有了质的转变。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徐建强认为,综合社会科考试评价研究走过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考试从分科到综合,命题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学业评价从单一趋向多元。

考试是课改的焦点。在2000年以前,综合社会科的中考是分科的,命题的要求是“依纲据本”,考查知识记忆类的试题占70%以上,学生有句顺口溜“社会社会,记记背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0年浙江省实施合科命题,同时强调开放性试题设计,倡导开卷考试。由此也开启了我省综合社会科的命题立意由知识走向能力和素养的探索之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考查被各种套路消解,学生戏称“社会社会,划划就会”。从2008年开始我省不断致力于学习和借鉴新的命题理念和技术,开始了对PISA理念的应用研究,踏上素养立意的研究之路。我省从理念学习入手,以研讨来形成共识,并以评比和课题为抓手来推进实践,组织了主题论文评比,综合性学习模式下课堂作业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各地市中考命题规范化、情境生活化、答案分层化、目标素养化的四大转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