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活”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11月7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日,湖州市仁皇山中心幼儿园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组织了“贺冬”活动,如大班幼儿品尝饺子,感受立冬的饮食文化;中班幼儿观察气候变化,及时为种植园里的蔬菜补充营养;小班幼儿则走出户外,感受冬天植物的变化。据了解,该园近年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资源,对节气文化做了园本化探索。

这些年,我省越来越多幼儿园意识到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尝试给幼儿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不少一线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内涵传达给幼儿?如何通过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落地?

“当下,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很多,不只是传统节气,还有民间艺术、民俗游戏、地方语言等。”仁皇山中心幼儿园副园长邹丽君分析说,“事实上,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文化思想、道德传统的载体,都可以纳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范畴。而二十四节气作为民族在自然成长中积淀下来的规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沿循季节的时序,该园以“春华”“夏炎”“秋实”“冬衍”为核心板块,挖掘二十四节气的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带领幼儿以体验的方式参与不同的节气主题活动。而气候变化、植物生长、生活活动、趣味民俗等内容都被纳入其中。

“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能够让现代儿童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可亲近的、吸引人的。”湖州市南浔实验幼儿园副园长翁晓霞介绍,该园目前已经开发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系列活动,逐渐形成了“幸福中国节”园本课程。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活”起来,该园结合文化元素与节日特色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激发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戏曲工坊、剪纸工坊、茶艺吧……在义乌市宾王幼儿园的“文化长廊”,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该园教师楼丽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情感为先,只有让孩子接纳并喜欢传统文化,并从中感受到“真善美”,才能萌发他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了在“文化长廊”开展区域活动,该园还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各类活动。以戏曲工坊为例,在环境创设中,教师们利用空白面具、戏曲人偶、戏曲服饰等资源营造戏曲文化氛围;在教学中,开展《京剧脸谱》绘画活动、《戏说脸谱》音乐活动、《戏曲舞步和手型》艺术活动等,引导幼儿了解戏曲文化;在早操中,融入传统的戏曲元素,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展演中,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并表现戏曲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浸润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园园本课程有机融合,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这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幼儿园园长郑秀凤看来,幼儿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体验和养成。这个秋天,一直崇尚自然教育的留下幼儿园以桂花为媒介,让幼儿和大自然联结在一起,开展了野趣项目活动。在经历了寻找桂花树、畅谈桂花、制作桂花美食、调制桂花香水后,该园对活动做了进一步延伸。教师们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桂花的典故——《蟾宫折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后人把蟾宫指月宫,而攀折月宫桂花,除了被古人喻为考试得中,还表现出古人对月亮的向往。当了解到桂花有着成功的美好寓意,孩子们把自己的梦想或愿望画下来,并挂到桂树上。“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精髓,这部分内容不用刻意去教孩子,很多时候可能是一种习惯培养或者社交道德,需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帮助孩子去养成获得。”郑秀凤说。

从园本化的教育内容到多元化的实施途径,再到常态化的教育渗透,我省不少幼儿园在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宽。去年夏天,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对为期4个月的“我的丝绸之路——丝绸博物馆项目主题活动”进行了一次成果展示。今年年初,该园又举办了一场以“印·记”为主题的展示会,呈现的是孩子们先后8次前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探究成果。事实上,先后两场博物馆之旅的背后,包含了孩子们满满的好奇心——“丝绸的历史有多久远?”“伞是怎么来的?”“制作一把扇子有多少个步骤?”……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主动去探寻传统文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贯穿于孩子的感知与实践之中,博物馆探秘之旅更多地可以定义为文化之旅。”园长冯伟群认为,传统文化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认知,而要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让孩子在深度体验中产生自发的兴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