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把好本科教育“质量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并在全国省区市中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规模扩张之后,加强内涵建设、追求高质量发展开始成为省内高教界的共识。基于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我省本科院校中逐步建立健全。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强化和外部监督评估机制的完善,质量意识逐步渗入到每一所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评价教学有把“尺” 专业发展有了“谱”

上完一门课,学生拿出手机,对准课件投影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给授课教师打分。待大家在7个指标里按星级打完分后,系统很快便能生成满意度分值,反馈给授课教师……这是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自主研发的一套名为“趣评”的课堂教学评价平台。新平台上马后,可以解决以往学生之间代评、教学评价反馈周期过长等问题。

完善“生评教”制度是省内本科院校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我省多所高校出台了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课堂教学质量动态评价、学生满意度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项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还有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如中国美术学院,校方实施了“三三三”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覆盖教学的各个阶段、各过程管理环节和主要信息反馈渠道,同时辅以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专业工作室导师制度、集体评分制度等,多管齐下。

除了做好常规性的质量保障措施,不少本科院校还在专业认证上积极行动。专业认证是保证和提高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让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质等效的重要路径。浙江工业大学早在2007年就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了专业认证评估工作。目前,该校共有14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住建部的专业认证评估,数量在全国地方性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全省层面,共有9所本科院校的37个工科专业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到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在教育部启动的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浙江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还成为全国首个由教育部正式入校认证的师范专业,将为今后各地各校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树立“样板”。高校通过推动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深入,唤醒了师生的质量意识。

多元主体评价 完善考核机制

2010年浙江大学在省内高校中首次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此后,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我省高校普遍建立。这份报告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不仅是高校对上一学年教学状况的全面总结,也是高校办学状况向社会的全面展示。

除了督促高校“自评”,我省还从2011年开始,通过第三方,每年对全省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水平进行跟踪评估。通过他们的就业、创业、起薪、专业对口相关度等情况统计,以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等,为高校找准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提供全面的数据依据,以此倒逼各校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此外,在2015年启动的本轮本科教育工作审核评估中,省教育厅出台多个文件,根据浙江实际,把各高校对近年出台的高教改革文件落实情况纳入审核要点,修订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评估范围和指标,建立了符合我省实际的审核评估新机制。一套包含了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的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在我省逐步确立。

考核是促进高校加紧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2009年起,省教育厅对直属的16所普通公办本科高校开始进行本科教学业绩考核。考核办法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办学和当期进步等多个维度,并纳入第三方相关数据。省财政在年度经常性预算中安排一定量资金,与高校教学业绩考核结构挂钩。

接下来,我省还将根据不同类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探索建立浙江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标准,把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的要求细化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教师标准和毕业标准等具体规范,让各项目标“看得见”。同时,省教育厅还将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教育质量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并定期开展本科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建立结果公示和整改复查机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