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要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发现问题的体制机制,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持续营造“严的氛围”“改的文化”,推动以查促改、巡察整改向主动求改、以改促干转变,保证肌体健康、生态优良,不断提升学校治理的水平和成效。

    五要立足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建强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水平人才两支队伍,坚持以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推进人才团队建设,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优秀年轻人才纳入组织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好各类干部人才队伍中的党员先锋作用,形成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奋笔书写行业特色高校育人新答卷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顺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兼具高校共性和行业特性,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行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涵育“家国情怀”。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明确教育强国建设中学校的办学方位、育人目标与特色优势,大力培养富有中国特色的未来科学家、工程领军人才和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横纵结合、“五育”并举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立足能源电力办学特色,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培育建设“电力思政”教育品牌,着力涵育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引导学生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战略导向、科技面向,创新服务“国之大者”。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通过优化学科专业战略布局、搭建战略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校率先发布“双碳”行动计划,设立全国首个氢能专业,构建“双碳”引领、结构完整的新型能源电力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瞄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有组织科研布局,打造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催生“从0到1”原创成果。积极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创新发展,与政府、企业共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布局建设若干校地创新联合体,打通创新链条“最后一公里”,助力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深化科教融汇、产教协同,贯通锤炼“知行合一”。明确以行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打通、内外互通”的三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对接行业发展需求精准培养能源电力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优势,构建多层级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牵头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行业企业联合建设能源互联网学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育人平台,创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吴仲华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大力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引导学生理实结合、知行合一。

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 邓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刻把握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的使命担当,坚定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信念决心,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为主线,在特色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奋力答好“教育强国、西电何为”时代命题。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学校深入推进“特色西电”建设,有组织推进学科拓展与提升,构建“高峰耸立、高原迭起”的特色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百年西电创新引领计划”,成立集成电路学部、国家集成电路学院和前沿交叉研究院,夯实优势学科引领地位,加快培育布局未来新兴交叉学科。全面推进“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提高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人文社科振兴计划”,探索“信息+人文社科”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赓续“红色西电”精神内涵,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加强“学在西电”品牌建设,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电子信息特色鲜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专项工程硕博士“项目制”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课程与教材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试点。学校毕业生到国家战略导向单位、西部、基层、行业领军企业的就业人数逐年攀升。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学校聚焦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以“创新西电”建设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深入实施有组织科研改革,以重大科研组织创新特区为突破口,围绕半导体、通信、雷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成体系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支撑校地融合发展,以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依托,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加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有针对性地做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龙长海

    强国建设,教育先行。2035年,我国将建成教育强国。在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和高校工作者要作出应有的贡献。我现结合所在高校、学院和本人具体工作,谈几点我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将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数字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拥抱教育的数字转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

    在推进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必须立足实际,针对不同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好满足各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是一所地方法学院校,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地方法学院校,学院立足内蒙古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符合时代需求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在为着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模范自治区建设“两件大事”而努力奋斗。作为地方法学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扣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为内蒙古自治区“两件大事”培养好法治人才。在推进法治人才培养进程中,必须牢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针对内蒙古的“两件大事”,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围绕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能源资源法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加强对俄罗斯和蒙古国法律制度的科学研究,强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学术交流,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法治保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既要面向全国,也要立足内蒙古的实际,找准发展定位,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讲好教育故事 服务强国建设

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新媒体一处处长 杨晨光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深邃内涵和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战略意义。要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明确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要求,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重要职责。

    要科学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主要面临四个方面挑战:一是从内部环境看,踏上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在广大师生中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奋进力量。二是从国际局势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三是从技术发展看,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增量,汇聚网上网下同心圆。四是从自身发展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也还存在传播力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等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