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

    在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湛江,岭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岭南师院”)潜心发展师范教育,播撒教育火种,经过119年的积淀,成为广东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主力军,被誉为粤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新时代新征程,岭南师院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红色传承厚植办学育人新特色,以深化改革、转型提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塑造人才培养新优势,以做强师范、筑牢根本彰显服务基础教育新作为。通过“四新”聚力,不断做深做实“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推进“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建设,努力走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赶考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党建引领 红色传承

    厚植办学育人新特色

    岭南师院是一所拥有32年本科办学历史、丰厚红色资源的省属师范院校。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是广东省教育部门开展“寻百年建党路,探红色校园根”主题宣传活动重点推荐的三所高校之一。

    “要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育人,用好本土本校红色资源,讲好谭平山、黄学增、黄其江等大批红色校史人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岭南师院党委书记兰艳泽表示。

    管党治校“主心骨”。学校党委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进一步凝心铸魂、锤炼品格、实干担当,聚力谋划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围绕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要求,对接落实广东“1310”具体部署和“百千万工程”,学校出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党建业务“深融合”。学校持续完善“一轴双融三全四化五维”新时代党建工作体系,开展“样板党支部”培育工程,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着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优秀教师,“双带头人”激活办学育人“双引擎”。学校党委成为广东省第三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省标杆院系2个、省样板党支部9个、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

    思想文化“铸根基”。学校构建理论学习、理论宣讲、理论阐释、理论督导、理论铸魂的“五维”融合体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主题教育期间,学校组织选派172名干部赴延安等五地进行分类学习培训;通过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修建雷阳书院文化驿站、完善谭平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校史人物展,构筑岭南师院独特的“精神谱系”;加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激励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精心组织策划举办“五四”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受到多家权威媒体客户端点赞。

    深化改革 转型提质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对深化内部改革、提升治理效能、扩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转型发展,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提升治理效能,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岭南师院修订大学章程,大力推进制度“立改废”,改革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模式,稳步开展科研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2016年以来,学校实施综合目标绩效考核,激励引导二级单位和广大干部师生担当作为、创优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全面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数字化是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智慧教师教学空间,成立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和教育数字化产业学院。2023年7月,学校发布教育数字化行动计划,从人才、学科、资源等10个方面30项主要任务出发,全面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我们通过转观念、转机制、转架构,为师生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环境,实现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岭南师院校长阳爱民表示。

    新校区建设是岭南师院扩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战略举措。学校对接满足地方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在湛江市麻章区建设湖光校区,布局工科和职业教育等专业学院,培养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校区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超1.8万人学习生活。

    扩展办学空间,要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挖掘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学校与80多所境外高校、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合办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办的“亚洲潜水学院”,是世界上较早成立的潜水学院。

    提升办学层次是几代岭师人的共同梦想,也是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岭南师院主动对接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和广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部署,坚持不懈申办开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搭建人才汇聚的科创高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基地,塑造办学事业发展新动能,提升服务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创新驱动 内涵发展

    塑造人才培养新优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岭南师院把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和广东省战略布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构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内涵发展为核心、科研创新为动力、高水平师资团队为关键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开展第七轮重点学科建设,建立起分层分类的“5582”学科建设体系(5个攀峰学科、5个优势学科、8个培育学科、2个交叉学科)。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等七大专业群,近5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3个新专业,撤销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等3个专业,停招广播电视学等5个专业,开设创新班、微专业,建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办学竞争力和影响力。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教育学、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学科全部通过2022年广东省重点学科验收,汉语言文学、化学、小学教育等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健全学得、习得、思得、行得“四得”教学互促体系,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4门,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0门。

    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点燃长效发展“强引擎”。学校遴选上百名学术骨干组建20个学科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4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学校成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建有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43个、“新师范”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93个。

    学校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5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及获助资金屡创新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均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度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121位。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20项。

    学校发挥科技服务力量,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在海洋强国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领域担当作为,在岭南特色农业、海洋经济产业、社会工作等领域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争取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做强师范 筑牢根本

    彰显服务基础教育新作为

    师范教育是岭南师院的根和魂。学校坚守师范教育主责主业,实施“新师范”建设“一同五新”六大行动,为基础教育培养有深厚家国情怀、扎根基层、矢志奉献的“四有”好老师。当前学校师范生占比51.5%,在广东省高校中位居前列。

    岭南师院师范专业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通过卓越引领、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形成“一本、两代、三全、四得、五育”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020年起,学校依托智慧雷阳书院成立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构建了从知识技能学习到核心素养养成的螺旋进阶的卓越教师培育模式。迄今共遴选培养三批134名学生,他们在“互联网+”、“挑战杯”、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奖400余项。

    岭南师院坚持实施“强师工程”和“两代师德同锤炼行动”,发挥“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广东好人”郑光华和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教书育人典型作用,引导教师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培养出“海岛教师”林小恋、“全国优秀教师”苏永善以及“全国模范教师”韩宜奋、梁文典、周丽娜等师德楷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