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急救素养 护佑学生生命安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身体前倾、双臂环抱、握拳用虎口击打上腹部……不到一分钟,北京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谢就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让弟弟顺利吐出了卡在喉咙里的糖果,这一切得益于她在学校急救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北京有30所学校入选。在北京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里,更多的人意识到急救教育这堂“救命课”的重要性。

    生命只有一次,但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掌握急救知识技能可以自救、互救。以心肺复苏为例,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一分钟内得到有效的心脏复苏,90%的患者可以救活;4分钟内得到有效的心脏复苏,50%的患者可以救活。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率仅1%左右,而发达国家该数据为30%—40%。对此,有专家呼吁在全社会普及急救培训,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好学生急救教育

    学校开展急救教育,提升师生急救素养,守护学生生命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加强学校急救设施建设和师生急救教育培训。鼓励开发和应用优质急救技能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在师生中逐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急救教育,是整个社会急救培训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事实上,让青少年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尚未开设急救教育课程,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由于缺少急救知识和逃生技能,许多学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较差。因此,学校开展急救教育,提升学生急救素养,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做好学校急救教育,还需多措并举。一要提高认识重行动。急救教育进校园不是喊口号,需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教育部公布的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要围绕完善工作机制、建强师资队伍、开展急救培训、建设培训基地、组建专家团队、加大宣传力度等六个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和做法。

    二要遵循标准不打折。教育部在《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中明确了不同学段急救教育的内容、目标。比如,在学前阶段,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急救常识,树立安全健康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有的放矢、分层实施,制定不同阶段的针对性课程。比如,学前阶段要让孩子明确知晓哪些事物是危险的,如电线插座、煤气开关、刀具及所有锋利物品等;小学阶段的急救教育主要在于普及急救电话拨打、求救和简单的外伤包扎等;初高中阶段则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和常见的溺水、触电、窒息等急救知识。

    三要形式多样求实效。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发急救教育校本课程,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力求与各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可利用课本剧、演讲、写作征文、摄影、剪纸、体育运动竞赛等形式,开展急救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可尝试采取歌曲传唱、打快板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受益终身。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