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一案:让农村娃适性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专家点评

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鹰架”

虞永平

    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儿童,明确儿童的成长需求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构建适宜的阶梯。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的“一童一案”,为每一个儿童建立学习和发展档案,并以此形成对每一个儿童的支持和指导方案,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儿童,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一童一案”是以儿童为本理念的体现。儿童的现实状况是教育的出发点,科学的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发展现实出发,研究儿童,围绕儿童,为了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了解儿童是为了有效地回应和支持儿童。这是“一童一案”对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

    “一童一案”是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幼儿园教育的评价一定是在儿童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童一案”蕴含了一种重要的评价观,那就是关注每一个儿童,以学定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教师应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儿童,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这也是“一童一案”努力追寻的方向。

    “一童一案”是庄严的专业承诺。“一童一案”就是引导教师研究儿童,研究适宜于儿童的教育,就是倡导教师做自觉的研究者。观察儿童,记录和分析儿童的行为表现,是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坚持持续观察儿童,教师就能不断积累对儿童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一童一案”是需要强大毅力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专业良知、考验师德的工作。

    “一童一案”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标志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根本保障是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不断深入,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宜性不断增强。教师要能够真正落实《指南》中提出的“理解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要求。“一童一案”就是要求教师更投入地与儿童共同生活,更深入和准确地了解儿童,为儿童提供真正建立在现实水平基础之上,又能让儿童进入最近发展区的适宜活动机会。这是高质量教育的不竭源泉。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资讯e览     下一篇:因为热爱,所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