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能力为重 质量为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赵劲民教授走进医学生思政课堂

   地方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学校秉承“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办学传统,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职能,迄今培养了各层次医学人才20万余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遵循全球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理念,结合国家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与卓越医生培养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广西医科大学逐渐形成了“育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各个环节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特色之路。

    顶层设计:

    顺应时代需求

    谋势而动。依据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从国家、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充分考虑学校发展优势、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培养德医兼修、理论厚实、技能突出、创新引领、担当有为,具有大健康理念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学校分别于2013年、2017年、2019年三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三个融入,即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临床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等为主题的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上予以体现,在学校资源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证。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医学发展新理念,医学教育的内容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

    育人为本: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育人新机制。学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融媒体育人载体、文明校园、实践育人基地等建设,切实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将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文情怀、精进专业能力、培养奋斗精神,让立德树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参与。

    构建人文新体系。一是聚焦“两个课堂”,开展有协同的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校领导、医学名家走进思政课、专业课课堂,将职业精神教育、榜样人物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坚持德医交融,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理念、内容、教师协同,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担当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二是聚焦“课内课外”,开展有温度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各类课程中强化人文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毕业实习阶段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在问诊、体检、病历书写等环节注入医学人文因素。通过开办医学人文论坛,举办各类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三是聚焦“三全育人”,开展有深度的育人教育。建立“一班四导”(辅导员、班主任、学业/临床导师、导航学长)制度,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与科研方法,临床医学等5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梯度性。设置有梯度和内容上下相衔接的课程,强化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动态性。综合知识前沿性、社会时代性等因素动态调整课程,开设“生物信息学”“智慧医学”“全科医学”等课程。三是整合性。探索和实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改革,将生物医学阶段14门课程以及临床医学阶段4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9门整合课程。学校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混合式教学以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死记硬背式”学习向“转化式”学习转变。

    强化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树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能力培养理念,坚持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培养五年不断线,确保学生的临床实践得到全程培养与巩固提高。通过设置“临床技能学”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及学生活动等形式,让低年级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其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素养。在临床核心课程安排学生集中临床见习,采用课堂讲授、医院床旁见习与技能中心模拟教学相结合等形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通过临床轮转实习,强化综合性临床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学业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涵盖学科课程考核,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前三阶段综合考试,毕业实习考核及综合素质测评等环节,开展过程与结果并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综合运用阶段测验、论文、调查报告、小组学习汇报、口试等评价方式。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还应用了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评价、临床操作技能评估和迷你临床演练评估等。

    质量为要:

    保障人才培养全过程

    建设金专金课金平台。加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等教学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积极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平台建设。临床医学成为广西一流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

    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学行为,树立教师教学第一的责任意识,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教学实绩;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宣传优秀教师典型,设计“叶馥荪教师奖”“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等各类教学奖励,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独立设置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强化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保障;根据不同系列、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规律,建立分阶段、分层次、渐进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落实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学院院长制度,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使学校与医院有效形成教学合力。学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附属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临床教学管理的“八个统一”。医院参与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等重要教学活动的顶层设计,形成学校与医院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的工作机制。建立准入与动态评估制度(临床教学基地准入制度、临床学院定期评估制度、每年教学检查制度)促进临床实践基地规范化建设,实现临床教学同质化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明确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维质量保障主体,建立校长全面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为主体各负其责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领导小组。构建学院—专业—课程—课堂“四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以学生评价为主体,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以及教师自评为补充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跟踪调研和评价;形成信息采集、信息反馈、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闭环。

    成效彰显: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通过五年不断线的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疗服务意识、同理心、关爱患者等职业素养及有效沟通交往、终身学习、团队合作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毕业生在2013年—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模块平均分及掌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重大医疗卫生事件中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师生。《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学校12名毕业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基层抗疫的先进事迹。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2013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7个百分点。2017年—2019年国家医师资格分阶段实证研究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医学基本知识考试平均分高出全国平均分19.42分。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次、二等奖2次及2021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赛道全国总决赛银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