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三江源的绿色传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杨志军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三江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世界高海拔自然保护区、中华水塔、中国三大母亲河的源头,这是一方令人仰视的神水圣土。‘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志军的《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犹如一股来自三江源头的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活水,给当下的儿童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在近日举办的《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作品研讨会上,著名出版人海飞认为,杨志军以其鲜活的、独具风采的藏地少年小说,传达了对自然、社会、伦理、人性、生命、家园等诸多命题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和谐的生存理想和温厚的生命情怀,召唤人们守护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这是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美好的源头期许。

    此次研讨会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书写三江源的绿色传奇”为主题,围绕作品的动物书写的开拓与深化、儿童视角的纯熟和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多层思考、诗性哲理的叙事风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著名作家杨志军继《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之后,三年磨一剑,又一部生态文学力作。讲述了汉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支援西部,为三江源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贡献青春与热血的感人故事:“我”与母亲和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一道,前往雪山寻找失踪的父亲。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我”一边以孩子天真的目光,探寻着三江源神奇的自然风物,一边在与小动物们相伴的过程中,回忆“我”和父母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这一路上,“我”获益颇多,与藏族、回族的孩子成为挚友,在广袤的三江源土地上茁壮成长,并继承父辈遗志,继续守护三江源上的生命。

    杨志军坦言,三江源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书写三江源的故事就是书写自己的故事。那里景观壮阔而高拔,人与人的关系却细腻而柔软,大家都说着“扎西德勒”,都给对方献着洁白的哈达,很多时候都忘了这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和习惯,因为它跟那片土地粘连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是雪山和草原永远纯洁苍翠的一部分。“理想化的环境一定是人类、动物和植物共同营造的结果,而恶劣环境的出现基本都伴随着对植物和动物的毁灭。如果我们不保护动物,地球也将不保护我们,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是一切生命的需要。”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关于寻找主题的作品,浅层上是小海寻找父亲,最后其实是寻找人性,寻找一种高贵的同情,在寻找中抵达生命的制高点。同时,这也是一部具有童话气质的儿童小说,一部伪装成童话的小说,一部伪装成小说的诗集。”在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看来,杨志军把童话般的故事、诗意的感觉、诗歌的创作融进小说里,使得作品更加灵动、丰盈。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认为,《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主题性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在儿童性、文学性、题材稀缺性、知识专业性、生态理念的现代性等方面达成了较为完美的统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厚重之作。杨志军所书写的青藏高原壮丽的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等,都呈现出和东部的乡村、都市非常迥异的美学特质,为儿童文学写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美学空间。

    “我特别喜欢《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这本书,因为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首先要好看,要鲜活,要给人美好和愉悦的阅读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说,这是一部充满治愈作用、引领人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以“爸爸失踪了”这个悬疑来层层铺垫,逐步讲述角色关系,描绘人物形象,并通过动物们的传奇故事,传递生态平衡的理念。作品通过一系列的伤痕、误解与冲突,逐渐带领读者走向心灵治愈与生命和解。

    诗性精神是杨志军作品中一如既往的美学追求。正如《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所言,《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依靠文字的独特魅力,把事、诗、歌、画、情、理、趣七艺统一,做到了故事中有情有理,理趣相映。作品的画面感很强,对独属于三江源的云、雾、雨、雪、太阳、光和草地都有细致准确的描摹,写出了此时此地此情之下独特的质感,由此不得不佩服作者老到而娴熟的艺术功力。“读这部作品,我们除了被一个个万物共生的故事所感动,还有一层温馨美好的情愫不时漫上心头。如果说,读这本书我们是追随作者亲历了一场难忘的三江源之游,实际上这场阅读漂流更是一场最纯净而美好的精神洗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