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五讲 文言文 (实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7-06-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华传奇词院进修班 古文五讲 文言文 (实词) 古文课第五讲

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讲文言文(实词)的延续讲解。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首先大家记住一点,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  如果带了宾语的,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 (善 形容词 好 在这里作动词 与……交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 形容词 长短的短 在这里作动词 说……的坏话) 

当然,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这不是绝对的,有时 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 也用作一般性动词
例如:
而心目耳力倶穷 绝无踪响(穷 形容词 困窘 在这里作动词 用尽)

(三)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思 它一般处于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有时前边有 其或之 

例如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动词 到 在这里作名词 到达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翻译时 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 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 锐 皆为形容词 在这里皆作名词 坚硬的铠甲 锋利的武器)
四美具 二难并(美 难 皆形容词 在这里皆作名词 美好的事物 难得的贤主嘉宾)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 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 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 比喻 表动作情态
例如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席 包 囊 皆为名词 在这里皆作状语 像卷席那样 像用包裹那样 像装袋子那样)

第二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
君为我呼人 吾得兄事之(兄 名词 兄长 这里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第三 表示动作的时间 处所
例如
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朝 夜 皆为名词 在这里表动词 歌 弦 发生的时间 在早晨 在夜晚)

第四 表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辇 名词 在这里表动词 来 使用的工具 乘车) 
第五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
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名词 脸 在这里作状语 当面)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 它是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 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归 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使……返回)

有时候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个宾语 这个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 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
今夫水 博而跃之 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跃  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使……溅起 行 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使……前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 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 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足以荣汝身(荣 形容词 在这里作使动 使……感到荣耀)

名词的使动用法
普通名词用作使动词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生 名词 在这里作使动 使……活 肉 名词 在这里作使动用法 使……长肉)

方位名词用作使动词
方位名词用作使动词 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令尹南辕反旆 (南 方位名词 在这里作使动 使……向南行) 

(六)意动用法
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 就是 觉得宾语是 觉得宾语怎么样 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 词有时也用作意动 动词一般不作意动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 就是 觉得宾语是 觉得宾语怎么样 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 词有时也用作意动 动词一般不作意动 

用作意动的词可以译成 :
以……为……或者 认为……是……或 把……当做……
成以其小 劣之(劣 形容词 不好的 在这里作意动 认为……不好)
侣鱼虾而友麋鹿(侶 友皆为名词 伴侣 朋友 在这里作意动 把……当做伴侣 把……看做朋友)

(七)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 名词带宾语 为宾语怎么样 可译为 为……
例如: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死国可乎(死国 为国而死)

三、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 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 同一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 在另外一个句子成另外一个意思 一般而言 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一个句子里 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 义中的哪个意义呢? 
主要是联系T上下文  认真阅读 仔细分析 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词最初的意义 词的来源说 如 向最初意义 朝北的窗户 兵最初意义 兵器  等等 这些最初的意义也就是这些词字的本义
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 也叫基本意义 如 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 走的基本意义 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 即词基本意义。

这种基本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总是作为词的第一意义 掌握词基本意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好办法 。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 同基本有相类似 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 深字基本义是 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道理很深 深奥 深入
夜深人静 时间久
颜色太深 浓 重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 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 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 使语言风格特殊 色彩鲜明 所以跟引申义并列 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 。

地下工作 地下 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

点滴经验 点滴 比喻零星 微小的

乱扣帽子 帽子 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 逐步延伸展开。
如 寒 本义冷 引申为寒冷的季节 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 又引申为贫寒 进而引申为恐惧 害怕

例如
冰 水为之 而寒于冰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