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谦老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望面色: 面色青黄者,多脾胃功能不足,此类患儿在治疗其他方面疾病时,要注意时时调护脾胃,培护“后天之本”。

 

闻诊经验:

分闻声音和闻气味。闻声音包括啼哭声、呼吸声、咳嗽声和语言声。徐教授强调,小儿哭声应辨别阴阳缓急寒热虚实,以洪亮为实证,哭声微细而弱为虚证;哭声清亮和顺为佳,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呼吸有缓急,常辨气之虚实。闻气味包括患儿口中之气味及大小便、呕吐物等的气味。注重气味出处,可辨病位病性。



问诊经验:

不是根据“十问歌”所提出的逐项询问,而是在望诊基础上对病人病情有基本认识后,一语击中患者病情要害。如此有利于迅速抓住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者的信服感和对治疗的依从性,这也是徐教授临诊经验丰富和行医高明的具体体现。


2
 处方特点

在全面继承刘弼臣教授的“少阳学说”和“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徐教授强调“调肝”的重要性。故在选方上,在“调肺基本方”的基础上,常合并使用“小柴胡汤剂”,形成“以五脏学说与伤寒六经学说相结合”的临证特点。



喜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方,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五虎汤、射干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另外喜用儿科鼻祖钱乙的方子,如泻白散、泻黄散、补肺散等。



3
 用药特点

用药量偏大。典型表现在“黄芩”的用法用量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之效,为平和之药。徐教授用此药最大量达 30g。依据一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宋孝志教授和高齐民教授的“镇衄汤”( 有止血之效) 中黄芩用量达一两;二者源于李时珍《本草纲目·黄芩条》中治疗自己的久咳,效果甚佳。

徐教授取其之效,推广范围,用之于儿科,治疗久咳和退高热,临床往往取得良效。徐教授习惯用药如蕤仁、白屈菜、鹅管石、白薇、芦根。例如“芦根”,徐老师认为芦根有清肺的作用,在“千金苇茎汤”中为君药,有止咳和解表之效,并具透疹之功。例如北京地区孩童发疹期间,喜用芦根水喂服,使疹出顺畅。其还有利小便的作用。此外,芦根具有矫味的作用,可方便患儿服用。


4
 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