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林安福

                       第一课时 --起始课

   师:伟大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彪炳史册的伟大的史学巨著。章学诚在论及读《史记》时说:‘‘一部《史记》读《项羽本纪》,一篇《项羽本纪》读《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无疑是反映刘项集团矛盾斗争最集中、最尖锐、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最精彩、最生动、最鲜明也最耐人寻味的经典篇章。为了更好学习这篇课文,这里我将上次布置的作业与习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生字题。(师介绍三种方法)

  (屏显生字)飨 鲰 玦 跽 姬 彘 卮 哙 瞋 眦 跽 啖 俎

   一种为以形推义法。

  如:目:瞋 眦

      足:跪 跽

      食:飨 馔  馐     

      飧:古时一日两餐,一顿叫朝食,二顿叫飧。

      飨 :鬼神享用的祭品。飨客为款待、犒劳之意。

      馐:美味的食品,进献食品。

      馔:陈设或准备的食物。

   二种为以音推音法。

      如   会Kuei 荟  萃

             Kuai  哙  脍

   三种为归类法

      如  古人酒器有:厄 杯 杓 樽 豆 爵 觥 觞 觚

    二、否定句题(屏显例句,师讲解规律)

     1、急击勿失!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4、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不、毋、未、莫”的否定句,前面有代词宾语,那么出现宾语前置,即规律为“代词宾语往前移”。出现“ 弗 、勿、非、无”否定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前置,如上列数句。

      三、司马迁生平概括题

     (1)家出龙门--二十壮游--入仕供职--李陵之祸--忍辱著书--冤死狱中

  (2)青年漫游  广采博收   子承父志 编撰《史记》  入狱受刑  发愤著书

      四、简介史记及《鸿门宴》故事背景

       (1)评价  史家之绝唱       究天人之际

                  无韵之《离骚》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体例          五体结构--体大思精     八《书》

          上自黄帝                                 十《表》

          下  汉武帝      人物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130篇

          太初(3000)年                           三十《世家》52万字  

(3)故事背景                                     七十《列传》

                              [钜鹿一战 破釜沉舟]

                                                                  

立楚(怀王)反秦--南北合击 攻破咸阳  退兵灞上

                                                  

      五、 阅读思考题;师要求学生就以下选题中任选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1)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为什么大怒?后又听刘邦一番说辞,为什么又默然不应?

      2)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刘邦为什么会转危为安?

      3)课外阅读“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联系本文就项羽谈谈自己的感受?

      4)假如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

5)从鸿门宴中刘项两个军事集团人物的表现、作为、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

       导语一  同学们前不久收看《百家讲坛》王立群 老师讲《大风歌》没有?还记不记得其中的片首歌?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首歌(师生同唱);

      望华车,市井夺未央。

      尘沙起,鸿门巧对王,

      纳贤良,无畏治天下,

     三章法, 垓下定汉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安得猛士守故乡。

       师;同学们,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邦进长安而不先入为主退居霸上,应该说是礼让在先,为什么项羽反而不领情,却一反常态的“大怒”?

       生;内奸左司马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

       师;对!刘邦欲王关中是项羽动怒的导火线,它触怒了项羽敏感的神经,按怀王之约,刘邦先进长安应该称王,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在项羽看来却是大逆不道的,为什么?大家还可以从项羽的角度想想。

      生2  项羽是个火爆性子,曹无伤告密,范增火上浇油。

      生3  项羽力量大,人强马壮40万,刘邦斗不过,只10万人只好退居霸上,以避锋芒。

      师:对!同学们谈到了刘项军事力量对比和项羽个性特征原因,还谈到了矛盾的焦点问题,昨天还是同一战壕并肩作战反秦的战友,现在突然兄弟反目、同室操戈,兄弟相残要PK火并,关键在于一个要维权,一个要践踏游戏规则要毁约,刘项都想抢摘胜利果实,桃子到底该由谁摘?自然,身为超级军事集团的军事统帅,政治领袖,被各路反秦义军尊为盟军总司令、军神、战神的项羽,听说刘邦想吃独食,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哼!翅膀长硬了,不听号令要擅自为王,乃至志在天子当皇帝,我项羽功劳最大,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打得秦军满地找牙,消灭了章邯军团,我力量最强,40万大军泰山压顶,你刘邦敢太岁头上动土,且不是鸡蛋碰石头,我项羽是好惹的,你刘邦不见棺材不掉泪,自古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比比谁的拳头硬,走着瞧,有你好果子吃。本文这一部分写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我们说,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这里故事一开端,由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即将演化为一场一触即发你死我活的战争,大有剑拔弩张、战云密布、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导语二   正当刘邦集团处于灭顶之灾时,没想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于有意无意中履行着一项特别的任务,而且起到了特异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刘邦是如何化敌为友做好转化工作的”这个问题阅读第二部分。 

师:我们刚才讲了,在这个特定场合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是谁?

生5:项伯。

师:他的特殊身份是啥?

生6:项羽的叔父。

师:对!伯、仲、叔、季。季即排行老四,四叔。还有呢?

生:语塞。

师:注意他和张良的关系。他来作什么,请一个同学口译这断文言。(一生译)

师: 注意这里的几个词,“是”,古文中为近指代词,古文中常用有“是、此、兹、斯四个词,常译“这、这个、这些并这里”,这  译“到”。“去”是“离开”非今“往”,这 译作“逃离”。“ 毋 ”是 定词,常用有“不、毋、非、莫(未)”,常译为“不、没有”,这里译“不’。我们看,项羽欲击刘邦,项伯连夜告密,事到如此,面对这天外横祸,突来的事变,张良和刘邦各有什么不同的反映,请一位同学读读张良和刘邦的话。

(一生朗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读得通顺,字句清楚,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但未读出二人特有的心理和语气。我们说和项伯有生死之交的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 士、智囊,为帝王之师,他讲道义、重感情,跟刘邦最铁,他性格谦和、沉稳,处事周全、委婉,这里应读出他既事感意外的吃惊,又要读出他处变不惊的性格,而至于刘邦呢?既紧张又焦灼,还要显示他对张良的信赖和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的君子之风。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再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