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读(第十二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内容:解读“先进篇第十一”, 本篇共26章,1055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本篇接续《雍也篇》《泰伯篇》孔子进一步对弟子们的评价以及鼓励和教诲。

一、对众弟子的概括评述。一是四科十哲的综合评述,二是闵损、子路、冉有、子贡四哲外貌的描绘,三是高柴、曾参、颛孙师、仲由四贤性格的评述。

二、对众弟子的单项评述。1、对闵损孝道的赞扬。2、对南容“三复白圭”的赞许。3、对冉求为季氏聚敛的批评。4、对仲由冉求“具臣”的批评。5、对子路“事人”不“事鬼”的批评。6、对子张的“践迹”而“入室”的教诲。

三、对颜回的评述。本篇集中直接评述颜回的有八章,颜回对孔子的学问心领神会,“于吾言无所不说。”勤奋好学,而且有“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众多美德,颜回早于孔子而逝,孔子为之“哭之恸”,尽管孔子不同意越礼厚葬,但弟子们还是厚葬了颜回,众弟子中,孔子对颜回评价是最高的。

四、对子路和冉有的因材施教。“闻斯行诸”,因人而异的教育

五、对众弟子的立志教育及评述。

【原文】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⑤。”

【注释】① 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关于“先进”、“后进”历来都有很多解释,我们采用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它符合孔门“学而优则仕”的观点。   ② 野人:指在野的读书之人,没有官爵的人。    ③ 后进于礼乐:与“先进于礼乐”相对而言,指先做官,为了统治的需要,再去学习礼乐的人。    ④ 君子:指享有世袭特权的卿、大夫及其子弟。   ⑤ 从:听从。这里作“用”、“选用”讲。

【语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普通平民;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君子。如果选用人才,那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读】本章孔子谈“学而优则仕”和“仕而优则学”。

在《孝经》中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为官治国必以礼乐。先习礼乐而后为官者,为布衣之士,系“学而优则仕”;先为官而后习礼乐者,为世袭之君子,系“仕而优则学”。两类仕进途径,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吾从先进”,举贤才于“野人”之中。子路推荐读书习礼不多的子羔去做费县长官,孔子不同意,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骂他狡辩,孔子一向主张“先进于礼乐”。

【原文】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注释】① 从我于陈、蔡者:指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绝粮时跟随他的弟子们。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由陈国去蔡国的途中,被陈国百姓包围,绝粮七天,许多弟子饿得不能行走,后被楚国搭救。当时跟随孔子的有子路、子贡、颜渊等弟子。   ② 皆不及门也:都不在我这里了。门:门下。这里指受教的场所。

【语译】孔子说:“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国途中忍饥挨饿的学生们,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

【解读】本章大约是孔子晚年怀旧之言。

孔子周游列国,曾在陈蔡交界之地遭受危难,一度断绝口粮,后人一般称之为“陈蔡绝粮”或“陈蔡之厄”。苍桑暮年,蓦然回首,不仅喟然言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同甘苦共患难,如今则各奔东西,不复在门下。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11.3德行①: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②:宰我,子贡。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学④:子游,子夏。

【注释】①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这一章是孔子对十个学生的叙述,由弟子转述记载了下来。   ② 言语:指长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③ 政事:指能按周礼的要求从事政事活动。 ④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文章等。

【语译】(孔子认为学生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辞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

【解读】本章记载孔门十位高材生,后人称之为孔门“十哲”,并把他们分属的四个门类称为“孔门四科”。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小孔子31岁,英年早逝,年仅29岁,性格内向,快乐宁静,勤思善学,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孔子曾赞许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子贡评价他说:“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孔子家语·弟子行》)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姓闵名损,字子骞。小孔子15岁,享年50岁,性格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正,以修德为终身目标,“不以其仁易秦晋之富。”(《盐铁论·地广篇》)以行孝为修德之用,孔子赞扬他:“孝哉,闵子骞。”以修“礼”为行为规范,言行符合礼仪,孔子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中”即“中礼”,合礼。

冉伯牛(公元前544-?):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7岁,卒年不详。性格宽和仁厚,为人谨慎,办事认真,善于处理日常事务。年轻时略显躁动而多言,其德行修养受当代及后世的极力推崇,孟子称赞他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不幸的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不治之“恶疾”,纵使他极富才华,终无法施展,自惭形秽,终日闭门不出,以谢天年。

仲弓(公元前522-?):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卒年不详,冉雍为人仁笃厚道,任劳任怨,气量宽宏,不善言辞,有南面临政之才。孔子赞扬他“雍也可使南面”,终身笃行仁德,提出“居敬而行简”的治国方略,子贡评价他:“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宰我(公元前522-前458年):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宰我天资聪颖,好学善思,以能言善辩著称。语言平实,鞭僻入里,切中肯綮,口才还在子贡之上。宰我思想开放,大胆思考,不拘礼节,勇于创新,他对儒门守丧三年,大胆革新,主张守丧一年,有理有据。孔子对他批评也较多,有名的批评是,他白天睡觉,孔子大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