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淘气的秘密:你不知道的“红色按钮效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英文里有个说法叫“terrible two”,形容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进入一个格外淘气的时期,总爱说“不”不算,还什么事都跟大人对着干。


这个现象其实不仅仅只发生在两岁,到3岁、4岁,甚至更大,孩子淘气的方式也就更加花样百出:乱扔东西、在墙上乱画、故意说脏话……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就是李岩老师在“天天游戏力系列育儿课”中专门讲到的“红色按钮效应”——


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

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在游乐场发现一个新玩具,玩具上有3个按钮:蓝色、黄色、红色。


孩子按了蓝色和黄色的按钮,玩具都没有任何反应,按了红色按钮,玩具里就跳出一只小鸭子。


大家预测一下:接下来这个孩子的行为会是什么呢?


孩子可能会再试着按两遍蓝色和黄色按钮,但是假如仍然没反应,那么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红色按钮上,会一遍又一遍地按红色按钮。


第二天再来玩的时候,他的兴趣点还会是这个红色按钮。这个现象,可以说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本能反应。


为什么孩子只对红色按钮有兴趣呢?


因为只有红色按钮按了之后有反应啊。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没错,故意说脏话,吃饭时把勺子扔在地上,非要往墙上画画……这些就是孩子找到的,能让我们有反应的红色按钮。


我们都能想象:孩子来了一句臭屁,身边的大人马上就会有反应,脸色和语气瞬间就会发生变化,皱眉头、呵斥、甚至还会有相应的行动,比如打孩子一下屁股,这些反应的性质,就跟玩具里跳出一只小鸭子一样。


我们也都曾经得到过类似的养育建议:当孩子故意捣乱的时候,大人不要理会他。


这种做法,看似是基于对“红色按钮效应”的理解——孩子捣乱是为了看大人的反应,那么我们不要给他这种反应,孩子觉得没意思了,就不会这么做了。


这个建议看起来是合理的。不过,在与父母们就类似问题交流时,我们讨论过另一种方式——


在《游戏力》中提到,孩子总喜欢说臭屁,如果我们想阻止他这么说,那么我们就告诉孩子:“你可以随便说臭屁,但是你绝对不许说豆沙包。”通常孩子会马上就开始说“豆沙包”。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建议家长,当孩子开始说“豆沙包”,我们就要表现得大惊失色:“喂,刚跟你说过不许说的!不许说!不许说!”最好再配合动作,比如跳起来去捂孩子的嘴,孩子多半会跑开,还一边跑一边喊“豆沙包”,那么我们就假装使劲追但追不上他,最后只好捂住自己的耳朵……


大家应该都能够想象孩子捉弄大人成功后,开心又得意的样子。


当然,也有疑问——

明明只要不理孩子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


其实,真的尝试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单靠“不理会孩子”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中的原因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讨论,这次我们主要来探讨“豆沙包”这类游戏的意义。


还是要再回到“红色按钮效应”:孩子之所以对这个按钮有兴趣、要一遍一遍地按,是因为通过这个红色按钮,他可以控制一件事情的发生。


任何时候,只要环境安全,孩子一旦发现了一个具有这种掌控意义的“红色按钮”,那么他就会本能地一遍又一遍地去按动它。


这就是每个孩子先天都具有的探索环境、寻求掌控的本能。


孩子的成长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环境,游乐场、玩具就属于物理环境;另一类就是人的环境。所谓人的环境,就是身边的人如何互动交往,简单说就是孩子和养育者之间是如何交往互动的。


孩子在游乐场玩,是对物理环境的探索,孩子跟养育者互动,是对人和环境的探索,也就是对人与人交往的探索。


探索游乐场时他会本能地寻求掌控,那么在进行与人交往的探索的时候,他同样会寻求掌控,这种行为同样是一种本能,因为从原始的生存标准上,掌控他人、不被他人控制,是对自己的生存更有利的策略。


道理似乎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我们却相当挑战。


当孩子试图掌控游乐场的玩具时,我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鼓励他、甚至帮助他,可是当孩子试图掌控他人的时候,挑战就来了,因为他要掌控的就是我们,我们是他成长环境中的最主要的他人,也是相对安全、适合探索的他人。


但不管我们大人是否愿意、是否理解,孩子都会在本能的驱动下,不断寻找能够掌控我们的“红色按钮”,一旦发现,就会一遍又一遍地“按动按钮”


理解了红色按钮的意义,才完整理解了“你可以说臭屁,但绝对不许说豆沙包”这个游戏的含义——


这个游戏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新的红色按钮——豆沙包。而为了让孩子对这个新按钮更感兴趣,当孩子喊豆沙包的时候,我们要做出与听到“臭屁”时同样的,甚至更夸张的反应。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还能更灵活地运用游戏。


比如,孩子非要在墙上画画,妈妈就说:“宝贝,你可以在墙上画画,但是绝对不可以戴 我的帽子。”结果,孩子果然不画墙了,过来抢走妈妈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妈妈夸张地要把帽子抢回来,但抢了半天都抢不回来。


说到这里,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疑问就是:


我们要充分满足孩子对掌控感的需求吗?要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来一遍又一遍地按动红色按钮吗?


首先,答案是确定的:要充分满足孩子对掌控感的需求。


为什么?


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有两种不可或缺的营养:


一个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爱。孩子需要获得足够的爱,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也基本上不存在争议。


而另一个营养相对就不那么简单了。那就是掌控感。


什么是掌控感?


孩子在生活经历中如果能够成功地做成想做的事、成功地摆脱控制、成功地控制他人,那么在他的本能系统中形成大量的相关记忆,这些记忆积累起来就形成了掌控感。


孩子为什么需要足够的掌控感?


“掌控感”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新鲜的概念,换一个词大家就熟悉了——自信心。


什么是自信心?

最基本的解释有两条:


一是:自信心是对过去获得很多成功体验的结晶。


另一个是: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也就是说,自信心的核心,就是“过去的成功的体验和经历”。大家肯定已经发现了,这个解释,不就是我们刚刚讨论的掌控感吗?


是的,所谓自信心,核心就是掌控感。而自信心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了解并且认同。


在实际的养育中,我们会重视给孩子足够的爱,但对于给孩子足够的掌控感,我们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就远远不够。


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情况:大人非常爱孩子,非常尽心尽力,为孩子付出了非常多,但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这种情况的原因,多半就出在掌控感的缺失上面。


出于生存本能,孩子会不顾一切地寻找爱,同样,孩子也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掌控感。(其实不光孩子会,我们大人自己也会。)


在大人眼中的孩子各种不听话,甚至“叛逆”的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仅仅是寻求关注,而是想要获得掌控感。


理解了这一点,应对孩子类似的行为,绝不是“不要理他”。


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大原则是:对基于健康、安全以及各家的规则考虑而不希望孩子做出的行为,我们当然要阻止或设法化解,但同时,也要想办法主动为孩子提供在亲子关系中获得掌控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