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麦子爸爸的小学数学,行程问题(3)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八,新的不变量:比例 (六年级

    比较多个行程时,不仅可以利用比例关系求解。还可以把这种比例看做是不变量。在多个行程组成的问题中,这种方法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举例:2000年华赛决赛第二试第4题:
A,B两地相距125千米。甲,乙二人骑自行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丙骑摩托每小时63千米,与甲同时从A出发。在甲,乙之间来回穿梭(与乙相遇后立即返回,与甲相遇也立即返回),若甲的车速每小时9千米,且当丙第二次到达甲处时(同时出发的那一次为第0次),甲,乙相距45千米。问当甲,乙二人相距20千米时,甲,丙相距多少?

    注意那两个括号中的不是我加的,是题目中本身就有的。提这主要是针对以前遇到的对题目歧异的疑问。在大型考试竞赛中,歧义一般是不存在的,出题会考虑的尽可能严谨。如果题目出现歧义,一般就说明这考试或比赛不正规。

    先看一种解答,这是一本华赛题集后付的解法。
解法一:
先求乙的速度。设乙为甲速度的K倍。丙与乙相遇时,甲行了S千米。则这时丙行了7S千米。乙行了KS千米,有7S+KS=125。这时,甲丙相距6S。
丙第一次回到甲处时,甲又往前行6S/(7+1)=3/4S千米,丙行3/4S*7千米,乙行3/4S*K千米。
所以甲乙相距3/4S*7-3/4S*K=3/4S(7-K)即3/4*(7-K)/(7+K)=125千米。
于是丙第二次回到甲时,甲乙相距[3/4*(7-K)/(7+K)]*[3/4*(7-K)*(7+K)]*125
根据题目,[3/4*(7-K)/(7+K)]*[3/4*(7-K)*(7+K)]*125=45。
解得K=7/9。
既乙的速度是7/9*9=7(千米/小时)。
当丙第三次回到甲时,甲乙相距45*3/4*(7-K)(7+k)=27千米。第四次回到甲时,3/5*27=81/5小于20千米。因此,相距20千米发生在丙第四次回到甲前。
由于20-81/5=19/5,而甲乙速度比是9:7,
所以有19/5*9/(9+7)*(1+7)=171/10(千米)

(但这里我有个疑问了,甲乙相距20米是发生在丙第四次和甲相遇前。但从第三次相遇到第四次相遇有两个过程:丙从甲出发遇到乙,从乙返回遇到甲。怎么判断是在哪个过程中呢?怎么能直接就按第二个过程中来算呢?我觉得应该是要扣分的。)

    这是严格从题目条件出发,根据条件列式求解,也用到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如果充分地利用比例不变,这个计算将可以大为简化。

解法二:
三人的速度始终不变,则时间和所走路程的的比例关系始终不变。把丙和甲一起出发,到遇到乙,再回头遇到甲,这个过程看做一个整体。那么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第三次和第四次...这个比例关系不变。
那么丙甲第二次相遇经过了两个这过程,比例是45/125=9/25=(3/5)*(3/5),可知这个比例关系是3/5。
那么第三次相遇是45*3/5=27,第四次相遇是27*3/5=81/5,可知,相距20米发生在第四次相遇前。
然后求解就要算乙的速度了。分析一个过程内关系。丙从甲出发到遇到乙,设甲行了S千米,乙行了KS千米,丙行了7S千米,甲乙相距6S。
丙再回头遇到乙,前次甲丙速度差是7-1=6倍的甲速度,这次是7+1=8倍的甲速度。所以所用时间比例是6/8=3/4。甲乙两人距离又缩小了(1+k)*3/4s。
根据比例关系[6s-(1+k)*3/4S]/(7+k)s=3/5。
解得k=7/9。
那再看一个比例关系,每次丙离开甲遇到乙的过程前后,甲乙距离变化的比例。6/(7+7/9)=54/70。
由第三次甲乙相遇是27千米,27*54/70大于20千米。所以知道甲乙相距20千米发生在丙第四次遇到乙返回与甲相遇之间。
所以(20-81/5)/(1+7/9)*(1+7)=171/10千米

    这道题我没有按前面分析哪些不变,哪些变化的方式来写。因为那样会写很多,大家一看,不知会不会有比前一种更麻烦的感觉。

 

附:华赛有关行程问题的竞赛题一

    只收大题,选择填空中小题没选。有一定代表性或难度的。家长如果有空,不妨先自己试着解下,不一定要做出答案。我觉得教孩子,或对孩子提要求,也有点象小马过河,自己试下才能知水有多深。

1986年
初赛
16,有一路电车的起始点和终点站分别是甲站和乙站。每隔5分钟有一辆电车从甲站出发往乙站,全程要走15分钟。有一个人从乙出发沿电车路线骑车前往甲站。他出发的时候,恰好有一辆电车到达乙站。在路上他又遇到了10辆迎面开来的电车,才到达甲站。这时候,恰好又有一辆电车从甲站开出。问他从乙站到甲站用了多少分钟?
分析:
构想一下过程,想想出发和到达时恰好各遇到一辆有什么用,全程15分钟有什么用。如果不明白再想想假设他停在那不动,相同的时间会遇到几辆车。其实计算方法和行程无关,麦子做的奥数习题书中,把这题收到四年级的“植树问题的应用”中去了,麦子没做出来。

复赛
12,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刻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开家恰好8千米,问这时是几点几分?
分析:
两人速度不变,单位时间行程比例不变。第一次到第二次追上,小明前进了4千米;爸爸回头4千米再往前8千米,一共12千米。这个比例是1比3。所以8分钟的距离4分钟就能追上,小明走了12分钟。
4千米和8千米是1比2。速度不变下,时间也是1比2,一共用了24分钟,所以8点32分。这题在竞赛题中算简单的。

1988年
复赛
12,图15大圈是400米跑道,由A到B的跑道长是200米,直线距离是50米。父子俩同时从A点出发逆时针方向沿跑道进行长跑锻炼,儿子跑大圈,父亲每跑到B点便沿着直线跑。父亲每100米用20秒,儿子每100米用19秒。如果按这样的速度跑,儿子在跑第几圈时,第一次与父亲相遇见?(图不附了,就相当与一个椭圆加一条“直径”,两段是A和B)
分析:如何相遇?追上。谁追谁?儿子速度快,儿子追父亲。怎样才能追上。有200米路程是相同的,父亲用40秒,儿子用38秒。也就是儿子在父亲离开A点后两秒内到达A点。
父亲跑一圈50秒,儿子跑一圈76秒。问题就变成,找一个76的倍数,除以50的余数小于等于2。

决赛第二赛
5,有两个班的小学生要到少年宫参加活动,但只有一辆车接送。第一班的学生坐车从学校出发的同时,第二班学生开始步行;车到途中某处,让第一班学生下车步行,车立刻返回接第二班学生上车并直接开往少年宫。学生步行速度为4千米每小时,载学生时车速40千米每小时,空车50千米每小时。问:要使两班学生同时到达少年宫,第一班学生步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学生上下车时间不计)

分析:
学生速度不变。空车返回途中直到遇见第二班学生,两班学生间距离不变。设车子放下第一班学生时,第二班学生走的距离是S,那两班学生距离是9S。车子返回接到第二班学生时,第一班学生距离少年宫必须也是S才能同时到达。问题就是返回途中第一班往前走了多少。
速度比是1:(12.5+1),位移就是9S/13.5既2/3。所以车子放下第一班学生时,距少年宫1S+2S/3=5S/3,距学校是10S。
所以第一班学生走的是(5/3)/(5/3+10)=1/7

1991年
决赛第一赛
5,某校和某工厂之间有一条公路,该校下午2点派车去该长接劳模来校作报告,往返需用1小时。这位劳模在下午1点钟便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便立刻上车驶向学校,在下午2点40分到达。问:汽车速度是劳模步行速度的几倍?
分析:
汽车往返提前20分钟,也就是单程提前了10分钟,劳模走的路相当于汽车10分钟走的。劳模走了80分钟,所以汽车速度是他的8倍。

决赛第二赛
6,一条双向铁路上有11个车站,相邻两站都相距7千米。从早晨7点开始,有18列货车由第十一站顺次发出,每隔5分钟发出一列,都驶向第一站,速度都是60千米每小时。早晨8点,由第一站发出一列客车,向第十一站驶去,时速是100千米。在到达终点前,货车和客车都不停靠任何一站。问:在哪两个相邻站之间,客车能与三列货车先后相遇?
分析:
一看题目就感觉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如何遇到三列,必然和遇到其中第一列和刚过那站的距离或时间有关,然后看这距离和时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逻辑分析不多,麻烦的计算却不可避免。
遇到第一列货车时,客车经过的距离:(7*10-60)/160*100=25/4千米。
每遇到两列货车之间的距离差5/160*100=25/8千米。
要遇见三列,其中第一列相遇点和刚经过那站距离必须不大于7-25/8*2=3/4千米。
题目就变成25/4+25/8*N-7M〈=3/4(那个符号是小于等于,不知道怎么打。)
然后就是无聊的试了,试出满足条件的N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