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立体的时间立起专业的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立体的时间立起专业的人生

文/梅洪建

您带班、教书、读书、写文、出书,而且每次写的文和书还都那么有见地,我不知道您哪里来的时间?或者说我不知道您是如何安排您的时间的?

 

——陕西雷若曦

 

这是若曦老师的疑问。

有这样的疑问本就不奇怪。在和某位做了校长的朋友吃饭的时候,他曾半开玩笑地告诉对我说:“我招聘老师,绝对不会要你这样的人,你每年写那么多的文章和书,哪还有时间静心教书?”

我没有言语,而是感受到一阵阵苍凉,如果每个校长都这样去思考问题,教育还能有多大程度的发展,因为每个老师都可能在这种思维情境里变成教书的工具。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无限的往复循环。一眼就可以望到底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往复循环的教书工具又如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

没说什么,只有呵呵一笑。我只是想反过来问:“哪一个真正的名师不是认认真真教书认认真真实践出来的?”一个靠整合别人言论出来指点江山的人从来都走不远,而真正走远的人从来都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而且是从优秀的实践中走出来的。例如写了很多文出了很多书的魏书生老师和写了很多文出了很多书的李镇西等等,他们的语文课教得是何等精彩,孩子和他们之间又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只是,没有认认真真的实践,难道他们的文和书是关起门来“制造”吗?

诚然不是!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他们是如何做到实践也精彩写作也精妙的?

在很多朋友质疑名师大家如何安排时间的时候,我特别想问:您可以安排某个时间段做什么,但您能安排时间本身吗?这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再理智分析一下,我们安排某个时间段做某事是为了什么?答案自然非常清楚:让事情做得更有计划,更条理些。于是,一说时间安排,很多朋友的脑海里出现的就是某个时间段做什么。例如早晨读书、上午备课、下午上课、傍晚暮省、晚上写作等等。我不知您在实践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样几种情况让您的安排很难执行——

1.总是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打破了您固有的计划;

2.总会出现某个计划的时间段内完不成既定的计划内容;

3.您会感觉自己的生活并不轻松,因为您的时间安排如此周祥却忽略了给与家人的陪伴。

这些困难让很多朋友抱怨时间太少或者“周围太吵”。无论你埋怨或者不埋怨,时间就在那里,不长也不短。“周围太吵”本来就是这样,不然这个世界该多么清冷。所以,很多人就在这种埋怨中事业难成。

再去思考这些时间安排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转向另一个朋友的问题——

梅老师,你怎么这么会写作,每次文章都可以让人发现眼前一亮的观点,您教教我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吧。

我不知道讲论文写作的专家是如何讲述这个问题的,我当时给朋友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写论文,我就是把自己实践和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而已。朋友听到我的答案很失望,他一定认为我是保守不想告诉他真实的答案。我也没有办法去解释,因为我说的本来就是实话。如果我不去实践,哪里会有思考?如果没有思考,又如何有记录的可能性?当然,如果没有思考后的阅读以及阅读后的再思考,又如何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独立见解的文字和出版自己的书?

想起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的埃米尼亚·伊贝拉写的一本叫《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的书。书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先行动后思考,而后成长。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先实践了,才会引起自己周围的环境产生变化,环境变化会在人的心灵上投射,投射就会引起思考,而思考和阅读就会带来真正的成长。

实践、思考、写作、成长本就是一体的事情,老师的读书、备课、上课、思考和写作也本来应是一体的事情。

回过头分析上文留下的问题:时间安排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书是计划性的阅读,而非需要性的阅读;备课、上课是事务性的工作,而非成长型工作;思考是没有根基的玄想,而写作自然是流水账式的记录或无源之水般的呻吟。如此,您有如何成长呢?所以,这种时间安排背后实质是把读书、备课、上课、思考和写作等成长要素割裂开来了,是割裂了成长的源和流之间的关系,截断了源和流,自然就不会有真正的成长。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多也不会少。智慧如您,一定能够发现,忙碌的人不见得成功,而成功的人不见得忙碌。因为忙碌的人会把时间安排成片状,于是他的生活也片状化;成功的人会把立体的时间立体运用,自然他的成长是立体的,成果也是斐然的。

笔者不才,愿意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分享给各位。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自然是我的首要任务。例如上胡适先生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这是一篇大家一读就读懂的文章,如果是任务性地备课、上课,我只需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差不多先生,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2.你认为差不多先生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危害?3.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你能谈谈自己该怎么做吗?4.读完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一下。

可以说,这是典型的阐释性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们一起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如果按照“时间安排派”的“这个时段完成备课任务”的做法,他的备课和上课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自然教师写作教学论文更是免谈的事情。

记得2012年,时任校长的万玮老师对我说:“小梅,这学期要安排你当班主任了,准备好吧。”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反问万校长说:“你觉得我带好一个班的能力如何?”“很轻松!”他毫不犹豫就回答了。因为他对我太了解了,也因为我在班主任圈子里还有点小名气。于是我说了下面一段话:“既然带一个班我能轻松拿下来,那我带还有什么意思呢?能不能同时给我两个班,让我做两个班的班主任,我想尝试一下。”

为什么我要带两个班?因为当时我有了自己完整的“培育-发展”带班体系,加上生源特别好,带一个班无非是重复我的工作而已,于是我想通过带两个班我可以进行新的时间,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长。如果做一件事情,仅仅把它定性为一项工作或者任务,那您的收获就是“走过场”本身,而不会获得真正的提升。一个立体利用时间成长自己的人,一定会想着在做事情的时候“赚一些”,而且赚得愈多越好。

正如上《差不多先生传》,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把它当作任务去上课,而是怎样更好地让自己在备课上课中成长。于是我查阅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了如何让孩子的成长最大化。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

1.这篇文章五件事,你认为哪件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

2.“懒人国”的懒和“差不多”是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勾连起来的?

3.作者的为何要将此文写得如此通俗易懂?你读出了怎样的胡适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提升了孩子的思维品质、明白了文章营构的良苦用心、胡适人格的伟大以及新文化运动等丰富的知识。

上完课,我回顾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获得了多大程度的思维品质提升,接着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于是我把这节课的实践过程围绕“思维品质”这个点进行了思考提炼,后来写成论文发表在《四川教育》上,还赢得了编辑的大力赞扬:“关于课堂里思维品质的培养您给了一个方向。”自然这句评价有谬赞之嫌,但毕竟是我自己的成长。之后我就沿着这条路径阅读了有关思维品质培养的书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解。之后我去过全国各地讲述关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并把思维品质的培养当作了教育应该培养的孩子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读过我班主任类书籍的朋友一定记得,带班过程中,我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班会课,我只给定了孩子们一个学期的班会主题,就是围绕“让彼此成为生命中的贵人”来开班会。至于班会怎么开,我交给孩子们去做,让他们制定方案。您是知道的,一个学期一个主题,初期方案容易设计,越往后方案的难度也就越大。在不断设计班会课方案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品质是不是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呢?不言而喻!

到此,我相信您一定明白我所谓的立体时间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把每一件事情都当作自己成长的基石,而不是为做事而做事。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您会发生变化、发现问题;如果您对这些变化或问题进行思考,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如果您要让发现提升,就去围绕发现去阅读和写作;如果您要让发现功能最大化,就去围绕这个发现去做拓展……如此,您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写作是自然生成的写作,读书也是再生成需要的读书,自然成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下做好了,写多少文都是自然的事儿,成长多好都不是困难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