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记一次旅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旅行,却没有抵达”,这是受邀家长在校本课程“旅程”恳谈会上发言的题目。这门课程学校已经开设了7年,每学期两次,邀请家长或名家与师生交流。最近,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西湖观光研学。4天的行程,学生知道了西湖东有吴山、南有雷峰塔、西有岳王庙、北有断桥,也对历史、学习有了新认识。

    西湖水拍打着栖霞岭南麓的岸堤,翁郁的林木中矗立着岳王庙,“碧血丹心”石坊寄托了人们对爱国英雄岳飞的敬仰之情。学生在忠烈祠看到了岳飞塑像,教师问学生岳飞衣服上绣的是什么图案。有学生猜测是龙,教师解释说皇上的衣服才能绣“龙”,岳飞衣服上的是“蟒”。成语“衣冠禽兽”中的“禽兽”就来自于古代官袍所绣图案,“禽”指文官身上的官袍所绣图案,“兽”指武将官袍所绣图案,官阶不同,所绣图案也不同。学生听罢纷纷点头。

    游览下来,学生还知道了字体中的“仿宋体”其实就是秦(秦侩)体的衍生;通过解说词想象狼烟滚滚、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重温了“精忠报国”的铮铮誓言;站在岳王庙的廊檐前,学生们七嘴八舌交流旅行经历,有的说去山西古城知道了“外圆内方”,有的说在北京知道了“四平八稳”“九五至尊”……讨论过程中,学生身背沉甸甸的书包,精神却丝毫没有疲态。

    教师看大家讨论得热烈,适时引导说:“旅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对话,可以增长知识与见识,对人生也会有更多感悟。”

    坊间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孔子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治学名言,通过学习“旅程”课程,学校希望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生存的本领。

    参观“岳王庙”后,学生鱼贯而出,沿林间清凉的小道向下一个景点出发。这时,学生项怀宇突然从后面跑过来,调侃道:“团长,咱还得走多远啊?”班长兼游团副团长的张聪扛着小旗走在前面,他皱了皱眉头,像是想到了什么,答非所问地说:“现在的火车真快,动车和高铁比从前的绿皮火车不知快了多少。只要人们的心与心没有距离,路与路就近在咫尺!”

    听团长如此回答,学生有的大笑、有的鼓掌,笑声和着掌声在林间回荡。

    带队教师则微拢双臂,微笑着看着大家,不停地点头,她看到孩子们长大了。而学生快速成长,这门课程功不可没。

    美国作家安迪·安德鲁斯说,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行者,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中。这也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就像一个学生写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行。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茨榆坨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