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释放正能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禹天建 绘

    ■陈金龙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也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积极评价密切相关。“三个自信”具有国家形象建构、社会共识达成、现实问题化解、国民心理调适等重要社会功能与价值。

    “三个自信”有利于塑造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基本上沿用苏联模式、照搬苏联做法,过多依赖苏联经验,释放出来的是自信不足。改革开放初期,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策略,仍然表明我们对理论、道路、制度的选择心中无数,因而慎之又慎。“三个自信”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渐完善,为政党形象、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提供了正能量。

    “三个自信”有利于政党形象的建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是在党主导下的探索与创造。“三个自信”既是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提升的体现,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能力、道路选择能力、制度设计能力的表达。“三个自信”的提出,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建构良好的政党形象。

    “三个自信”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理论、道路、制度是建构国家形象的三个重要方面,关系国家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理论自信是国家理论创新能力、理论发展水平的展示,道路自信是国家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的表达,制度自信是国家制度公正、制度效率的彰显。“三个自信”向世人展示的既是政党自信,更是国家自信,是国家意志、国家强大的表征,预示国家的发展方向。

    “三个自信”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自信,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不自信,难以立足于国际社会。中国崛起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英国马丁·雅克在其《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说:“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从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未来的积极评价,可见其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态度。“三个自信”的提出,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使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影响世界、引领世界发展的前景,认识到中国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的可能,对于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个自信”有利于达成改革共识实现社会整合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成就,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有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得不偿失。下一步中国的改革将如何推进?社会上也存在认识分歧。有人主张移植西方理论、道路与制度,西化中国;有人主张回到过去,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些杂音和分歧,不利于改革共识的达成,容易造成社会分裂,妨碍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

    “三个自信”是改革意志的表达。表明了我们党理论、道路、制度选择的坚定性,表达了我们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的决心。这种改革意志、改革决心的表达,既是一种政治承诺,也是一种改革智慧;既包含对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的评价,也回答了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有利于消弭认识分歧,达成改革共识,这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前提条件。

    “三个自信”是发展力量的凝聚。自信凝聚力量,缺乏自信,人的潜能难以发挥,人的力量难以集聚。“三个自信”是改革发展前行的政治动员,能焕发国民精神,激发国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凝心聚力,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个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自信,说到底是一种民族自信,释放的是民族振兴的信号和民族凝聚的诉求。从这里,民族成员能获得自豪感、归属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社会整合、社会凝聚的另一种表达。

    “三个自信”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矛盾和挑战,社会上也充满了焦虑情绪,甚至为社会矛盾、各种挑战所困扰。“三个自信”的提出,提供了化解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的底气、勇气和思路。

    “三个自信”有利于客观承认矛盾和挑战。自信不同于自满,有了自信,就有了客观评价现实、承认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底气和勇气。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正面临各种新矛盾、新挑战,如不能有效化解、从容应对,将引发社会动荡,延缓发展的历史进程。“三个自信”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否认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存在,而使承认各种矛盾与问题有了更加足够的底气和勇气。

    “三个自信”有利于化解矛盾和挑战。有了自信,就会采取积极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三个自信”的提出,实际上提供了解决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的大思路。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需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三个自信”是化解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的根本出路。

    “三个自信”有利于排解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往往是由于不自信引起的,有了自信,就无焦虑生长的空间。“三个自信”的提出,昭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有利于排解对于中国发展道路、发展前景的担忧,能将焦虑变为发展的动力。

    “三个自信”有利于消解“崇洋”心理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对西方社会了解的偏差,社会上滋生了一种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优于中国,不加分析地肯定西方模式;学术界也出现了一种简单搬运西方理论的倾向,不顾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用西方理论来评判中国现实,甚至离开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就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这种社会心态、学术偏颇,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国人的不自信。

    “三个自信”有利于调适社会心理。崇洋心理往往因自悲而产生,因而主张将西方的理论、道路、制度全盘拿来。自信,才能理性看待西方国家的理论、道路、制度,既认识到其合理性,也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自信,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优于西方之处。“三个自信”的提出,有利于矫正国人的崇洋心理。

    “三个自信”有利于扭转学界风气。盲目认同西方理论、崇拜西方权威,自愿捐献学术话语主动权,是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不良偏向,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三个自信”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学术界的学术自信,掌握学术话语的主动权。在借鉴吸收西方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这是中国学术界应当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对于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中国而言,“三个自信”是定心丸、兴奋剂。增强全党全社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要求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同时,增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认知,培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情感,进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与世界意义。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中国教育报 合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每日传真     下一篇:整治“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