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高校办学的有益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范文曜

    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学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力推动的产物。从我国多校区高校形成的历史来看,其形成模式主要有合并型与拓展型两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合并型多校区高校形成的主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克服高校规模偏小、布局欠佳、学科单一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对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及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了拓展型多校区高校的形成。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2002年已经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单校区高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致使高校不得不开辟新校区,从而形成多校区办学的格局。

    多校区高校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从而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其运作期望值与实际效果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给很多高校带来困惑和压力,其中最为凸显的问题就是运行成本问题。无论教育经费是否充裕,我们都必须确保教育经费的优化使用,降低运行成本,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彭怀祖教授著作《多校区高校运行成本优化》从我国多校区高校办学的实践出发,探索了多校区高校在办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如何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受到教育部的大力资助。

    作为多校区高校办学的管理者、实践者,彭怀祖教授长期致力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多校区高校运行成本优化》一书正是他多年来对我国多校区办学运行成本问题思考的体现。该书带着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高办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思考,从新校区选址优化、多校区建设优化、办学规模优化、管理方式优化、学科分布优化、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优化、后勤服务资源及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等一个个小的问题出发,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我国多校区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该书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土地成本、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校区间距离、人文环境作为准则层面,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思考了如何选址新校区;对于优化多校区建设,该书从校区的建筑风格、校园文化以及校区调整的宏观价值追求与微观上具体因素,分析了多校区高校建设需要考虑的诸多细节问题;该书还从教育成本出发,基于DEA模型,分析了江苏11所“211”高校的规模效益,为提高多校区办学规模效益提供了参考性建议;优化管理方式重在分析了管理理念、管理组织解耦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优化学科分布是从“专业”与“学科”概念的不同着手,分析了多校区高校各个校区优化设置学科的影响因素,即校区功能定位、学科融合、资源利用效率、历史传统及地理位置,提高了校区间学科分布的科学性,促进了学科建设;优化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则是思考了设备的采购、分布、使用等问题,采购要招标、分布要科学、使用要效率;另外,该书还介绍了后勤服务的应有内容,分析了后勤服务两类对象——大学生与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以人力资源配置的主客体为基础,构建了多校区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DEA效率评价模型。

    多校区高校办学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这部著作科学、系统地探究了多校区高校运行成本的规律,解决了制约多校区高校发展和提升办学质量的“瓶颈”,有利于推动我国多校区高校的良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