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更多残疾学生实现梦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与政府重视。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龄残疾儿童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残疾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特殊教育体系也日益完善,形成了以特教学校、特教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相结合的结构体系。随班就读在转变社会观念、促进特教与普教融合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随班就读工作,今天本报推出各地开展融合教育的相关经验和做法,以促进完善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和教师培训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宣传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观念,使残疾儿童少年真正可以融合于社会。

    ■本报记者 宗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日益完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与家长互动合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各地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经验之一

    北京市:建特教中心 推行“双学籍”制度

    近年来,北京市在融合教育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学生的6.8倍。

    北京市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区(县)两级依托原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建立特殊支持教育中心,中心职责在原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基础上,拓展到加强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健全以特殊支持教育中心为核心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合教育,北京市推行“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和户口所在地就近普通学校两个学籍,每名特教学生每月至少半天到普通学校参加活动。“双学籍”制度保证了特教学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康复情况,通过教师专业指导,在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

    北京市教委协调市残联、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多个部门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调动特教学校教师、普通中小学教师、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具有送教上门需求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并纳入中小学学籍管理,为有无障碍改造需要的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少年家庭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

    经验之二

    杭州市:以资源教室为抓手提升特教质量

    近年来,杭州市将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发展,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学校为骨干,资源教室为抓手的特殊教育格局。 

    杭州市不断健全特殊儿童的四级教育安置方式,即各区、县(市)建设一所特殊学校、按需设立辅读班、各街道(乡镇)至少建设一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积极鼓励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等,让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孩子在融合与无障碍的氛围中“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目前杭州市有331所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50.2%,在校特殊学生1978人。2012年全市7—15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9.83%。 

    杭州市从2005年开始以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为抓手,稳步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2005年杭州市上城区与萧山区率先开展城区与农村的资源教室工作试点,2008年市教育局出台了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细则,启动合格资源教室验收评估,全力推进资源教室工作,2013年启动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评估工作。目前,已有111个资源教室通过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评估。 

    杭州市还出台一系列的资源教室工作制度和规范,使随班就读工作中特殊学生的筛查、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设计以及教学补救措施更加科学规范。 

    近3年来,杭州市为1100多个个案提供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支持服务,改善了残疾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明显改观了残疾学生“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

    经验之三

    四川新津:构建残疾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系

    2001年起,四川省新津县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随班就读范围,并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2003年,新津县被列为国家和四川省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

    10多年来,新津县已构建了残疾学生从学前、小学、初中到高中(职高)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全县已建立15个特教资源室,覆盖所有乡镇,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服务对象由“三类”残疾逐渐拓展至脑瘫、学习困难、言语障碍、低学业成就、心理行为异常、体弱多病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新津县教育局和特教中心先后制订了《新津县随班就读学校考核评估细则》、《新津县资源室评估细则》、《新津县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教育质量检测方案(试行)》等,进一步规范了新津县融合教育工作,完善了新津县融合教育支持系统。财政部门在每年教育部门预算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资助、师资培训、特教课题研究、资源室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为开展融合教育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目前,新津县从事特殊教育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资源教室的教师均享受政府给予的特教津贴,对资源教室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实行专项考核奖励,其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在教师评优评先中特殊教育教师优先,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的比例。

    融合教育已成为新津教育发展的一张名片,新津县基本形成了“体系完备、专家引领、课题支撑、项目推动”的融合教育“新津模式”。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邓猛:

探索融合教育发展之路

    融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融合意味着完全接纳,它基于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需要的信念,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儿童。融合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所有学生,无论种族、语言能力、经济状况、性别、年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族群、文化背景、宗教、家庭背景,以及性倾向有何不同,都应该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普及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路径,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能从所有的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都得到确认与强调。

    从本质上来看,我国80年代以来实施的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改变了我国百余年来以特教学校接受教育为唯一发展特殊教育途径的做法,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随班就读的出发点是为普及义务教育,使轻度残疾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实现“有学上、有书读”。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招收了残疾儿童,从而使普通班内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要趋于多样化。回归普通学校的残疾儿童有了更多与正常学生交往、互动的机会。这种双向的社会交往,不仅改变了正常人关于残疾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还对残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残疾儿童尽早适应主流社会环境,更有利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正确接纳与服务,并促进了普通学校的教学变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变味的高考加分     下一篇:“脑瘫少年”梦圆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