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冷酷”,守护“公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改革呼声不断,不同观点各执一词,甚至出现废止高考的极端提法。我国高考制度虽弊端不少,但仍不失为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不可不改,更切忌乱改。防止不良改革倾向,在于破解高考“冷酷”点,同时守护原本公平的制度设计。

    ■罗海鸥

    高考改革呼声不断,不同观点各执一词,甚至出现废止高考的极端提法。我国高考制度虽弊端不少,但仍不失为迄今为止能找到的最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公平”有时伴生着“冷酷”。我国高考改革的良性方向,应该是尽力守护“公平”,同时寻找破解其“冷酷”点的良策。

    我国高考的“冷酷”点

    “冷酷”点是指高考制度下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冷酷”点的存在,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动因。梳理我国高考的“冷酷”点,大致可分三类:

    一类是高考变“高压”。即在高考压力下,众考生寒窗苦读,失去快乐童年。孩子们被灌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考上名校才有出息”等观念,学习蜕变为功利竞争,乐趣和热情被扼杀。可以说,我国最辛苦的“职业”之一就是“做中小学生”:起早摸黑上学,作业数不清,节假日还得补习。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被高考大棒压得郁郁寡欢、身心疲惫。据悉,去年5月高考前夕,湖北孝感一中出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摧残考生健康的制度冷酷和无情,略见一斑。

    第二类是高考失利等于“人生失败”。即若不能“高中状元”,或“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被打入社会底层,人生从此跌入谷底,甚至陷入绝境。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如今年6月22日,四川崇州考生王倩得知自己高考成绩差理科三本线6分后,服毒自尽;湖北公安县埠河镇群力村的一位考生小付(化名),高考只得了300分,其父亲精神失控,几次强拉着她跳河轻生。这里,本意选贤纳才的高考竟成“夺命杀手”,令人痛心。

    第三类是高考“独木桥”负面效应引发不良竞争态势。我国高考制度恢复初期,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异常激烈。后虽高校扩招,考生上大学几率提高,但惨烈的独木桥效应依然存在,只不过由早期的“上大学独木桥”,演变成如今的“上名校独木桥”。早先,只要考上大学,即使是普通高校或专科,就能借此“改变命运”,找到理想工作。现在,普通大学生起薪甚至不如进城务工人员,好一点的就业岗位非名校学生不可。在高考独木桥负面效应下,竞争排挤心态弥漫于芸芸考生之间。例如,很多中学刻意营造考试紧张气氛,武汉一所中学的“创意”做法是让学生贴出自己的励志口号,结果出现雷人标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等,负面竞争心态跃然纸上。

    破解“冷酷”之策

    破解“冷酷”点之策略,在于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将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设计注入高考的制度框架中。

    首先,针对高考变“高压”现象,可采取“快乐学习”策略。即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学生负担,寓教于乐,还学生快乐无忧的年少时光。其实,轻松愉快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具备更强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潜力。而背负重重压力、被迫死记硬背的考生,其创造力和发展潜力往往无形中被消磨大半。

    其次,针对高考失利等于“人生失败”现象,可采取“打开另一扇窗”策略。即各学校开展正确的考试观、成败观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和家长理性对待高考,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更不因一次考试失利就灰心丧气,走上绝路。据媒体报道,浙江某高中曾打出如下励志语:“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样的考试观真是误人子弟。上名校找好工作,虽是致富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社会上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高考只是一道门槛,进去了只是获得“游览”高校这个“学习城堡”的机会;门外学生,照样可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份“海阔天空”。“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跳出自我封闭之窗,看淡高考结果,练就笑看人生起落的境界。豁达的人生观,远比考试成绩重要。

    再其次,针对高考“独木桥”效应下的负面竞争现象,可采取“拓宽渠道”策略。例如,给予高校一定比例的特殊人才招生名额,使考分低但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学生不必去挤独木桥。据悉,美国哈佛大学将5%的名额留给特殊人才,这些奇才、怪才虽综合成绩低,但日后往往能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士。再如,可考虑增加每年的高考次数,增加学生升学的机会,从而降低被“挤落”高考独木桥的恐惧,舒缓学子间负面竞争气氛。有“美国高考”之称的学业评估测试(SAT),北美地区每年组织7次考试,北美之外的地区每年有6次考试,学生一次考得不理想,同年还有几次考试机会。这种人性化的安排,可缓解考生过度担心考砸某场次考试的焦虑和恐惧心态。我国每年高考期间,总有不少赶考迟到、发生意外或遇难的案例,如果能一年安排两次高考,就好比是将独木桥拓宽成多车道的大马路,考生过“大马路”时的心态,无疑比“独木桥”心态,要来得端正和放松。

    高考改革的底线是守住“公平”

    旨在破解“冷酷”的高考改革,须警惕两大不良改革倾向:一是缺少制约的特权授予倾向,二是否定高考合理性的极端倾向。这样,才能守住高考原本公平的底线,防止改革变折腾,愈改愈乱。

    缺少配套监督机制的特权授予,是目前我国高考改革中最需防范的不良倾向。例如,自主招生权、加分特权和自主命题权等,均是某种意义上的特权授予。如果不将这种特权放进“制度的笼子”里,就会严重摧毁高考制度下的公平体系。这里,特权的提倡者会反驳道,国外很多知名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和加分特权,照样能兼顾公平、公正,为何我国高校拥有此类权力就会危及公平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招生自主权或加分特权本身,而在于中外高校体制的区别。例如,美国名校大多为私立学校,而我国则是公立高校。私营体制下的自担其责、自负盈亏,迫使高校建构起一个高度责任化的运行机制,以杜绝任何危害学校声誉的徇私做法。而我国现有体制下,对于特权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再加上我国人情社会的习气,若给予高校过多的招生特权,就容易产生权力滥用、责任推诿、营私舞弊等现象,高考制度公平选才的初衷就会流于空谈。关于加分腐败、自主招生暗箱操作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也是近年来出现要求取消加分特权、招生特权等呼声的原因。

    另一必须防范的不良改革倾向,是废除高考等的极端想法。但凡改革,可分两类:一类是只调整局部不合理之处;一类是做大手术,推翻重来。我国高考改革,无疑应采取局部改良方式,而不宜采取“干脆取消高考”等极端做法。虽说“不破不立”,但“破”易“立”难:高考制度若废止,接下来又如何找到一种更公平的人才选拨替代制度?只因高考制度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就简单粗暴地全盘否定高考制度,就好像倒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是十分简单化的愚蠢做法,也是一种改革方向上的迷失和倒退。

    我国高考制度,不可不改,更切忌乱改。防止不良改革倾向,在于破解高考“冷酷”点,同时守护原本公平的制度设计。这才是高考改革的良性方向。(作者系湛江师范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