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招生“杀熟”骗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秉国

    武大招办近日透露,今年招生季,武大发现了至少8起招生骗局。招生骗子很狡猾,打着“校长特批”的旗号,称不能向招办咨询,说是向招办一问这事就“黄“了。武大目前发现的几起骗局中,许多家长都是被熟人骗了。

    招生诈骗实属旧话重提。但时间一轮回,诈骗就重演。招生诈骗伎俩繁多,有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行骗、混淆教育形式蒙骗、声称“低分高录”哄骗、谎称“内部指标”诱骗等十多种,且花样翻新,甚至冒出了100多所无民办高校办学资质,不具备招生资格的所谓虚假大学,让家长与考生防不胜防。

    每年教育部门虽有招生风险提示、识别技巧,但招生诈骗还是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之所以如此有市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骗子的贪婪本性使之挖空心思“暗算”家长与考生。二是教育本身的某些特性使之成为可能。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有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等,被故意混淆也难以区别。三是家长与考生对所谓“校长特批”之类的招生“潜规则”的误识与盲从。

    根据国家核定,每年各高校的招生名额总数是一定的,但并不全部投放,安排跨省招生的本科高校,在年度招生规模内可预留少量计划,进行招生计划调整,它的目的仅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但有机动就可能是机会,这容易给少数考生家长一种假象,以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所谓特批指标。于是就有人特别是所谓“熟人”、“能人”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谎称可以找到特批指标而行骗。同时又因为是“熟人”、“能人”,家长也笃信他们能耐大、关系广,能有“通天”本事。

    歌德曾说:“感官并不欺骗人,欺骗人的是判断力”。很明显,“熟人”的特批招生诈骗就是号准了家长与考生的心理弱点进行精准“营销”,使其丧失基本的判断力而难以洞烛其奸。因此,虽是被骗,家长与考生们非但不以为是,承认被欺骗,反而认为自己上学是“天降馅饼”,得到了“贵人相助”。其最终结果不外乎是骗子得财得意而去,学生失学失意而归。

    对此,家长在遇到“熟人”打着“校长特批”的招生旗号时必须提高警惕,切勿轻信。从总体上看,实行高招阳光工程后,考生不达到分数,企图“递条子”、“走后门”上学几无可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也是按照“集体议事、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招生计划的使用程序、范围和责任的。招生计划调整的数量、调整原因、调整计划的执行事先都有规定,国家“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降低标准指名录取学生”。因而,对于此类招生诈骗,家长与考生其实只要擦亮双眼,看清“私人关系”、“合作伙伴”的幌子,不相信可通过交钱换取能降分录取的所谓“内部指标”的说法,就不会上当受骗。正如武大招办所言:“凡是称交钱就可录取的,就是骗子”,“录取通知书如果与当地省招办查询的学校不一致的,就是假的”。

    消除“杀熟”招生诈骗,首先是加大阳光招生力度,驱散招生中“潜规则”雾霾,而这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大对违规学校和个人的处罚力度。然而,它同样需要每个考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理性看待高考招生工作——不信、不做“潜规则”之事。这既有益于纯净招生秩序,压缩招生诈骗的生存空间,最终也屏蔽了自己被骗的机会。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