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民企联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打造升级版民办高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宏达控股集团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由同济大学、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一所独立学院。建院7年来,学院依托母体同济大学优势,与浙江嘉兴知名民营企业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校企联手、凝练特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行动策略,在不长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办学业绩。

    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正亟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更多支持,同时独立学院之间竞争激烈,生源数量的趋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成为学校领导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办学的定位、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办学效率的提高、办学体制的完善等等成为办好大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深知,作为民办高校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要想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立足,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在提高自身竞争力方面多下功夫,这正是我们深化办学的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升级版民办高校的初衷。

    在中国大学发展抢抓机遇和战略调整的历史时期,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民办高校升级版,已成为学院孜孜不倦的追求,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特色、国际合作、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等各项重要办学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民办高校水平作为学院发展的愿景目标,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名校民企合作,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目标

    为着力打造升级版民办高校,学院重视设置和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并重点建设知名度高、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类专业,在培养目标的改革上,民企参与合作办学的初衷定位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学院始终坚持这既定的合理定位及主要服务对象。

    学院坚持“生师为本,厚实厚新”的办学理念,秉承母体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这一办学理念和校训蕴含着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学校遵循浙江省教育发展规划及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定位,培养“厚实厚新”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在关心学生成长的同时,还针对民办高校教师特点,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生活待遇给予更多的关心,把“生师为本”真正落实到实处。

    建院以来,学院利用母体土木建筑等名专业的优势,始终把探索培养土木建筑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把服务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母体、联合企业,搭建起一个特色专业群。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是区域经济所亟需的专业,也是浙江民办高校中较少设置的专业。校企联手依托民办体制、机制,积极利用校企优势,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作贡献。

    名校民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母体不但派优质师资和富有教学经验老师来校任教,实验平台、图书资料、教学管理资源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等都向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生敞开,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则利用本土企业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为实践教育、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提供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强化以土木建筑专业群为龙头,并与机械电子专业群和经济管理专业群协同发展,注重名校民企深度合作,通过专业对接企业的岗位、对接地方社会的岗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木建筑、汽车、计算机、管理等专业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广受地方企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彰显了专业特色。学院的土木建筑类专业,已成为高考学生报考的首选专业。

    学院把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足社会的生命线,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坚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屡屡获奖,包括国际建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等均斩获奖项。办学至今的四届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有相当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同济、交大等名校以及其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不少学生在学院的帮助支持下赴澳门地区、德国、美国等欧美高校继续深造。无论就业、深造,还是选择自己创业,都得到了很好的社会认可。

    依托民办体制,创新引进与培育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着力打造升级版民办高校,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核心要素。学院坚持“生师为本”的理念,不仅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作为立校的神圣使命,而且针对民办机制下教师的特性,把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怀当作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铸就一支有凝聚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作为学院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和行动纲领。

    学院把“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作为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的灵活优势,创新引进模式,引进和请来母体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同济大学积极组织以母体学科为依托的教师群体,大力支持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派遣了近50名教授、副教授全职来学院任教,大大增强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坚持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各系(部)及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由专家教授领衔的发展方向,保证办学、治学的高平台。与此同时,学院加大国际化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民办高校体制优势和合作方的资金保障优势,对高级人才到校任教给予特殊政策,努力做到事业引人、待遇引人,不仅在工作上要求青年教师努力工作,更考虑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嘉兴市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划入市人才建设的重要单位,给予学院200个事业编制,解除了学院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吸引了高水平师资前来加盟。

    作为投资方之一的宏达控股集团,把回馈社会作为企业的责任,始终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自办学七年来,合作各方全力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未从办学收益中获取回报,不仅把办学节余全部用于学院发展,而且还在不断投入资金支持学院建设。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民企,在合作办学中始终恪守这一条原则:企业投资是民办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办好大学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而这个规律不会因为投资实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宏达控股集团在合作办学中始终坚持董事会确定办学方向,并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后勤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甘愿当好后勤部长。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实施、专业建设发展、招生工作落实等学术业务,均由董事会任命的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去实施。办教育实实在在的依靠专家、依靠教师,由在教书育人工作第一线、更熟悉和掌握教学规律的专业人员负责学院工作。

    正是基于这种名校民企的深度合作,在不长的办学历程中,已经形成了由学校自己招聘教师、同济大学派遣和兼职教师、以及社会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一支有竞争力师资队伍,学院专任教师达600余人,其中近40%为正副教授,这在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是不多见的,收获了民办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为学院本科生上课,学生有机会与名师面对面,已成为广大考生报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一个充分理由。

    利用校企优势,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道路

    着力打造升级版民办高校,推进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学院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在德国高校和企业工作的经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对德合作交流资源,从办学伊始就把对德合作交流作为学院办学的主要特色。学院专门成立中德学院,作为高起点国际化办学的运作平台,在中德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德交流班”,其培养计划制定、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由中德双方专家共同负责,部分课程由德方教师承担。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并经选拔后进入“中德交流班”学习,在完成一年的德语强化训练经考核合格后进入专业学习。在学期间将根据学生的德语水平和专业成绩安排赴德国高校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包括双学士学位、海外学期、暑期学校学习等),对于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将推荐其赴德攻读硕士学位。

    多年来,学院不断利用母体同济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充分提供与同济大学师生的交流机会,有毕业生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不仅教给了我知识,更让我耳濡目染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并具备了走出国门的必备素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圆了青年学子的留学梦,也激励更多的学子走向世界。学院不仅帮助学生走出去进行交流,还积极依托母体力量接收国外高校学生来校学习,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校园环境。积极为留学生开设专业类和汉语类课程,并帮助和指导留学生完成企业实习的学习。来自芬兰土尔库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商务、工业管理、运输和自动化专业的留学生们,在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交流学习3个月后,对中国文化和企业有了浓厚的兴趣,部分留学生计划毕业后到中国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