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大姐”20年河北山区献爱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汪春松

    “我们就想为山区里的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日前,在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乡逸夫实验小学“情系兴隆20年”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老教育工作者杨宝珍说。

    过去的20年里,杨宝珍和老伴儿、原朝阳区呼家楼学区党总支书记周宏林情系兴隆县雾灵山乡的教育事业,并带动了朝阳优秀教师团队支援兴隆教育,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北京朝阳来的好大姐”。

    河北省兴隆县位于京津唐承四市的接合部,是省级贫困县和著名的革命老区,学校办学条件差。1993年,宋庆龄基金会发起了“城乡孩子手拉手”的助学活动,周宏林和杨宝珍夫妇第一次来到了兴隆县北水泉乡梨树沟小学。

    “初进校园,看到的是破旧的教室、残缺的课桌,连黑板都是石灰抹成的。然而,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仍然挂满了笑容,这种强烈的反差震撼了我们。”杨宝珍说,返京后,他们思绪难平,一直思索着要为这里的教育做些什么。

    他们奔走在朝阳和兴隆之间,将朝阳各小学更新替换下的课桌椅“化缘”给梨树沟小学,给学校教师送来了成箱粉笔,给孩子们带来自己掏钱买的新文具盒和作业本……1993年教师节,他们还为梨树沟小学送去了十床被罩、十块布料,用于奖励表现优异的教师。杨宝珍说,至今她都忘不了一位山区女教师拿到崭新的被罩,激动流泪的情景。

    1994年,兴隆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上千间房屋校舍倒塌。第二天,杨宝珍夫妇乘火车、出租车、拖拉机、步行,“四站式”接力,于深夜11点赶到位于重灾区的梨树沟村。两周后,两辆满载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和上万件衣服的卡车,驶进了兴隆校园。

    2002年,在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夫妻俩双双被村民以全票“选”为荣誉村民,村民还在村里为二老盖了一栋房子。从此,北京朝阳来的“好大姐、好大姐夫”在兴隆有了第二个家。

    在杨宝珍夫妇和北京朝阳区教育爱心人士的努力下,从学生桌椅、黑板到教师办公桌椅,从音体美器材到电脑、电视机,从食堂炊具到宿舍床铺,从几千册图书到上百箱粉笔,从困难学生的救助到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北京市朝阳区对兴隆的教育硬件支援,累计资金达几十万元。

    两位北京朝阳普通教育工作者对“手拉手”活动的坚守、传承和弘扬,产生了爱心助教的聚合反应和连锁反应。在二老的牵线搭桥下,朝阳区实验小学、呼家楼中心小学、团结湖三小、花家地实验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成为兴隆各学校的常客,“马骏名校长工作室”、“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兴隆分站”在兴隆县相继成立。

    20年过去了,北水泉乡已经更名为雾灵山乡,梨树沟小学也更名为逸夫实验小学。然而,朝阳教育团队对兴隆教育的爱心接力却始终没有中断,他们在北京与兴隆之间正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