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当真是“美丽的陷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付业兴 绘

    ■本报记者 姜乃强

    新学期开始,又一批踌躇满志的医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开始了他们向往的新生活。而一个在网上流传的题为《孩子,医学院校是你最大的陷阱》的帖子,在一些医学新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工作越来越难找,压力越来越大,评价越来越低——

    学医的美好时代正悄然逝去?

    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去学医,但在近年的本科院校录取中,医科类院校面临难以言说的尴尬:招生计划人数多于上线报考人数,诸多学校遭遇缺档。 

    学医,一个看似不错的选择。然而,近日网上流传的一个题为《孩子,医学院校是你最大的陷阱》的帖子发出的警告,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望而生畏。该帖作者为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的高年资外科医生。

    他在帖子中称:“虽然中国的各行各业,几乎没有哪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比医疗行业高,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职业人群,在中国被社会妖魔化。”作者说:“我的大学同学中,已经有50%的人改行,他们中有比我优秀得多的人才。”

    这位医生在网帖中说:“我们科室老中青三代共40多名大夫,只有一个人的孩子选择了学医。从医近20年后,我决定自己的孩子‘男不学医,女不学护’。我坚决反对任何向我咨询的人去当医生、护士。我的外甥女就是在我的劝告下放弃了报考医学院。”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而医疗总支出仅占世界的1%。药价高、看病贵,是人们的普遍看法,但医务人员的劳动又价值几何?在北京市发改委网站上,规定的肾切除手术是每例320元,4个医生、2个护士要忙3到4个小时,平均每人每小时劳务费不到15元。”

    “在中国当医生,你会一辈子如履薄冰,天天为别人的健康忙碌,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无休止的工作中迅速垮下。在中国当医生,你会不分节假日地超负荷工作,寝食不得安宁,夜间手机不敢关机。”网帖内容引起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共鸣。

    曾经,医生在人们眼中是个高尚、受尊敬、报酬丰厚的职业,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但在近年的本科院校录取中,医科类院校面临难以言说的尴尬:招生计划人数多于上线报考人数,诸多学校遭遇缺档。医学院校优秀生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计划招生2003人,缺档1090人。南方医科大学文科计划招生58人,缺档17人。当然,真正令医科院校缺档的大多是非临床类专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科院校招生老师告诉记者,该校护理专业在广东计划招162人,但到一本录取结束时只有9人报考。

    其实,医科院校招生不景气,早在几年前便已显现。2010年,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中,有10所在第一志愿组投档招不满人,缺额高达2/3。即使经过第二志愿组的投档消化,仍有多所高校未能填满招生计划。断档院校中,不仅包括广东颇具实力的医科院校,也包括省外医科名校。

    2011年,医学院校依旧是广东缺额院校中的“大块头”。其中,南方医科大学理科本科计划招生3500人,缺档人数达404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广东计划招生3000人,仅理科缺额就达1300人。一些名校的临床专业虽然竞争力仍在,但与多年前相比,分数线在不断下滑。

    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几位资深医生,他们中的多数人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根据中国医师学会的调查,2002年,不愿自己孩子学医的家长占53.96%,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88.47%。

    同时,近年来关于医学生进校后转专业的消息时有耳闻。去年,复旦大学50多名医学生申请转专业,结果成功转出38人,相当于医学试验班大一学生总数的1/10。在上海交通大学,有59名医学生申请转专业,为这一年级总人数的1/10,最终37人成功转出,在全校转专业学生中占了两成多。

    “在我老家的高中,以前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学医。”南京医科大学大二学生袁明的老家在江苏,高三那年他得到不少保送机会,都是名校的名牌专业,可他没去。“许多长辈认为医生神圣,支持我学医。”可多年后他发现,当初鼓励他学医的那些长辈,没一个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由于医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程度较高,很多人毕业后未能进入医院,转行后都不同程度地荒废了所学。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央本级财政给医学生的人均拨款逐年提高,2008年从7100元提高到1.15万元,2011年提高到1.4万元。大量医学生转行无疑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受冷落

    医患关系现状令医学实习生的身份变得敏感。许多病人不愿让实习生“碰”,老医生们很是着急:“当学生的时候不动手,难道等毕业了直接上手术台?”

    医学曾经是热门专业,现在为何受冷落?

    一直以来,课业重、考试多、学费贵、培养周期长,是医学生需要面对的现实。在以前,学生本科毕业就可以进入医院实现从医梦想。如今,即便有了研究生学历,学生也未必能够进入医院工作。徘徊在求职的十字路口,许多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的付出值不值?”大四学生张颖时常这样问自己。在课程最多的学期,她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都在上课,有时晚上也要上课。即便如此付出,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本科生也很难在大医院找到工作。张颖告诉记者:班里80%的人都在准备考研。

    “我真的很迷茫,是找工作好呢,还是考研好?人生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我现在这一步,走得好难……”首都医科大学大四学生杜岚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她与师姐一同参加过多场医学类专场招聘会,现场有五六十家医院,但师姐的简历投出后就石沉大海了,能收到回复的,机会也很渺茫。

    记者采访发现,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医学生找工作非常不易。浏览各医院招聘网站,招聘临床医生基本上都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就连一些沿海地区的二级医院,如今也都要求毕业生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010年,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城市,规定所有医院都向应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关上大门。应届医学毕业生无论什么学历,都不能马上得到一份工作,而是要先进入指定医院学习“怎么做医生”,合格者才能拿到在上海医院就业的“通行证”。  

    医学生要进入医院工作,须先进行“三年轮转”,进入一个三甲医院轮转基地,3年后再与医院双向选择,可能留下,也可能不被录用。袁明如今为此四处面试应聘轮转基地而忙碌,而他的不少同学决定放弃,有出国留学的,有去制药公司的,也有人改行踏进与医学不相干的领域。

    即使顺利就业,随即而来的工作辛苦、薪酬太低等问题,也让许多医学毕业生感到困扰。

    实习经历让熊云对自己梦想中的职业多了一些认识:“在儿科实习时,真的很辛苦。有一天我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中午也不能休息。那天医院新收了16个病人,小孩子的病情变化很快,要不停地问病史、写医嘱。过去,一个医生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人。如今,初入医院工作时,可能连自己都养不起。”

    医学毕业生薪酬低是不争的事实。日前广东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最低,仅为2394元/月。就业起薪低不仅困扰着本科医学毕业生,也是医学硕士甚至博士心中的痛——埋头苦读多年后,别说买车、买房,连基本的生活也很窘迫。

    从北京四中毕业时,王晓钢考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七年制医学班。如今,昔日高中同窗有的已月收入近万元,而他每月只拿着400元的研究生补贴。不过,他还面临更大的困扰:医生职业的社会评价似乎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他表示,很多同学已“逃离”或准备“逃离”。

    王晓钢所说的风险,来自于近年来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环节。而医患关系现状,令医学实习生的身份变得敏感。许多病人不愿让实习生“碰”,老医生们很是着急:“当学生的时候不动手,难道等毕业了直接上手术台?”为了减少医患矛盾的触发点,临床实习动手操作的范围不断缩小,这也着实消磨了不少人的从医热情。

    在医院,实习医生经常会碰到病人板着面孔要求更换老医生,一些病人对年轻医生动不动就发火,甚至有时实习医生会遭遇带着录音笔、随时准备为自己“维权”的病人。如此架势,让很多年轻学生的自尊心深受打击。

    “报考医学院时,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能帮助别人,社会地位很高。与现实的接触后,我觉得这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的纯洁。我曾听老医生说,一些医德不好的医生,从药商那里拿的回扣,比工资还高。”大四学生杨晓霞说。

    面对优秀中学生不愿意学医的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冯希平教授很忧心。“我们希望弄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冯希平说。前不久,冯希平领衔专家组对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等沪上医学院的学生开展了一项“职业认同度”调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