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值得关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立明

    最近,有几件类似的小事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

    曾经,我和家人给女儿买了一辆宝宝学步车。刚开始,老人和我们两口子教女儿学习骑着这个车子用脚蹬地走,教了很长时间,结果却不理想,女儿一直不愿或者不会骑。但就在几个月后的一天傍晚,我们带女儿到小区门口的广场上玩。在那里,碰到邻居一个小伙伴,他当时正在骑着同样的一辆学步车来回跑,很投入的样子。女儿很感兴趣,不说话,盯着看了很长一段时间,还跟在这个小伙伴屁股后面跑了一段时间。回家后,她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学步车。令我们吃惊和意外的是,她竟然一下子就会骑了,还煞有介事地在客厅骑了很长时间。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我和女儿到楼下园内小广场上散步,碰到邻居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我女儿比她小一岁多。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熟悉了,一起玩了起来。我发现女儿对她这个小姐姐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很感兴趣,什么事都喜欢模仿她。小姐姐爬到花坛边缘的低矮的石头围墙上,她也跟着爬上去,小姐姐跳下来,她也学着跳下来;小姐姐快速地跑,她也快速地跑;小姐姐从地上捡起一个小圆石头,看了看,然后扔在地上,她也跑过去捡起来,看了看,然后扔在地上。总之,小姐姐做什么,她就学着做什么,不去辨别,不管对错、好坏。

    这两件事,让我联想起了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起的发生在她学校里一件事。她学校有个女孩儿,原来刚上初一年级时非常文静,学习成绩也非常好,老师和大家非常喜欢她。由于她父母都在银行里工作,非常忙,基本上没时间照顾她,现在整天跟一帮同龄伙伴、社会青年在一起。就在最近,女孩儿突然变了一个样,学习也不专心了,喜欢浓妆艳抹,还学会了抽烟。似乎一夜之间,判若两人。

    类似的事,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也曾经谈到过。他说,自己儿子陈一鸣两岁零九个月时,有一天,一鸣赤了脚不肯穿鞋,后来看见一个邻家女孩穿着整齐到家里玩,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嚷着要穿鞋。

    这几个事例表明,小孩子知识和经历简单,在成长过程中,周围同伴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好的孩子做伙伴,就容易受益;同不好的孩子做朋友,就容易学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认为,同伴互助、同伴学习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古代的孟母才会演绎了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的三迁择邻的故事,目前的中小学“择校”问题才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捷克的夸美纽斯创造性地提出“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苏联的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影响”,或许也正是注意到了同伴教育的重要作用。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之化矣;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亦与之化矣。”这句话虽有夸大环境作用的嫌疑,但却值得我们深思。

    因此,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投入足够精力,尽力帮助、指导孩子选择具有良好品质与习惯的伙伴,为孩子选择和创造纯净、气正、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充分关注“同伴教育”方法,开发利用好集体资源,发挥群体生活中同伴的正面作用,警惕学生负面因素的传播,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