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滕州一中百年感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贻伦

    我的家乡山东滕州是京沪高铁中点上的一座美丽城市。近年来,它和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样正感受着快速发展的亢奋,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迁,几乎每天都在变换着面孔。然而在闹市的中心,一座老楼却仿佛事不关己般安静而执拗地矗立着。这是一座西式洋楼,虽然饱经风霜,可是跻身那些千篇一律了无特色的住宅院落间,还是显得那样卓然不群。

    这座老楼的北边,就是我的母校,也是这个城市里最好的高级中学——滕州市第一中学,人们都亲切称她一中或滕州一中。事实上,老楼也就在滕州一中的家属院内。在我早先的记忆中,母校成立于建国伊始的1950年,大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不过,越来越多的史料表明,滕州一中可以追溯得更远,已然历经百年沧桑。而老楼正是母校滕州一中一个世纪的真实见证。

    就像我国许多著名中学甚至大学脱胎于教会学校一样,滕州一中的前身也是一所教会学校,是为华北弘道院。老楼正是当时华北弘道院的一座牧师楼。

    华北弘道院创于1913年,初名新民学校,1929年始称华北弘道院,1947年再次易名为弘道中学,直至1948年因战事南迁。自1913年至1948年的35年中,以华北弘道院冠名时间最长,且为学校鼎盛时期,广为人知,故多称之为华北弘道院。

    华北弘道院,是美北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为纪念其兄狄考文而设立的,所以又曾叫“考文中学”或“狄考文学院”。狄考文是美国宾夕法尼亚人,1863年年底来华传道,1908年在青岛去世,葬于烟台,实践了他把一生奉献给中国——住在中国、死在中国、葬在中国的誓言。狄考文的弟弟狄乐播此前受兄长感召亦来中国传教,并在兄长去世后用狄考文身后遗款购地创办新民学校,这就是华北弘道院的前身。美北长老会又一位在华传教士和教育家赫士在1922年将其在山东潍县创办的华北神学院迁至滕县,与弘道院共用一处校园。华北神学院在赫士的悉心经营下俨然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保守派神学院。新民学校的学制、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学相似,而华北神学院的学制、课程设置与一般大学无异。两所学校的教师互有兼课,学生也可以相互听课。不少学生在弘道院毕业以后,升入华北神学院或齐鲁大学继续学习。华北神学院的到来显然让弘道院获益匪浅。

    弘道院创办伊始,自然开滕县风气之先,最高时在校学生多达200余人,女生占三分之一,可谓极一时之盛。弘道院坐落在当时的滕县北关,也就是今天老楼所在的这块土地上,起初占地仅80余亩。后来与神学院合在一起,扩大到300余亩,有教堂、钟楼、藏书楼和作为教职员住宅的6座西式洋楼等,二十多栋建筑连绵一片。据说,每当上课和礼拜的时候,钟声袅袅,声播十里,时人艳羡地称之为“北大洋楼”。

    这座美丽校园的教学楼、礼拜堂等绝大部分建筑不幸都毁于解放战争的炮火,仅剩下两座牧师楼免于劫难。

    不过,也就是在这片遍布瓦砾的废墟上,弘道院凤凰涅槃,滕州一中应运而生。1950年,山东台枣专区新成立的铜北中学迁到滕县华北弘道院的旧址,并随后被山东省文教厅命名为“山东省立滕县中学”,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也就是母校滕州一中奋斗不息的60年,铸就辉煌的60年!建国后的60年是薪火相传的60年,是弦歌不辍的60年,母校和人民共和国一起跨越成长!曾经筚路蓝缕的母校如今发展成为占地500亩、拥有新老两个校区近万名师生的省级重点中学,成为名贯九州的全国一流名校,江北第一大校。

    在母校一中的图书馆里,有一批珍贵的线装藏书,那就是弘道院曾经馆藏的一套万有文库丛书。在每卷书的背后,都赫然盖着“新民中学”的椭圆图章,在椭圆图章的上方又是一枚“滕县一中图书馆”的圆形小印。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卧在透明的书橱里,依然以一种无法言说的语重心长向后人述说着……

    从华北弘道院到滕州一中,是同一块土地的沧海桑田,也是同一所学校的前世今生。从1913到2013,一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一百年是华北弘道院的一百年,更是滕州一中的一百年,也就是我母校的一百年!抚今追昔,不禁在心中为母校过去的一百年,也为未来的又一个百年恒切地感恩和祈祷,为爱而感恩,为希望而祈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