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20年书写合作办学传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翟帆

    “20年前,两地的领导高瞻远瞩,经过相互沟通、交流,在深刻理解各自需求和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协议。20年来,两地合作办学,持续发展并不断深化,为地区间的教育合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借鉴。”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纪念建校20周年的画册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记录下这段历史。20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海口旅游职校发展的奇迹。

    高地洼地“联姻”,开跨区办学先河

    1993年,全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而在海口,却没有一所独立的职业学校。当时的市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想要快速改变这种状况,思来想去,只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这一途径。他们的目光放在北京市西城区这块职教高地上,希望西城区能够在办学上给海口市以支持。

    在海口市政府的邀请下,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同意启动两地的合作办学,共同创立海口旅游职业学校。这一举措,也开了在全国跨地区联合办学的先河。

    当时,北京西城区已经在全国率先采取了集团化的办学模式,成立了西城旅游职教集团。京海两地的合作办学,也顺理成章地采用了这种模式,海口旅游职校成为西城旅游职教集团中的一员。

    海口旅游职校创办后,西城区把最优秀的职教人才——西城旅游职教集团董事长赵志强派到学校担任校长。20年后,已是海口旅游职校终身名誉校长的赵志强感慨地说:“那时北京有什么教材、教学经验全部移植过来,海口旅游职校与北京的学校同步。这样子,北京80年代到90年代的成果一下子就转移到这儿来了。”

    与此同时,海口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也加大了对海口旅游职校的建设投入。投给学校的建校经费,占当年全市教育附加费的50%以上。

    北京、海口双方采取集团化办学模式,短时间内实现师资、专业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优势互补。集团成员校以整体优势,派出了较强阵容的教师、管理干部,帮助海口旅游职校开办新专业,仅3年时间,海口旅游职校便跃居国家级重点职高校行列。

    化大道于无形,促养成于细节

    北京、海口合作办学以来,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永远是学校工作的第一位。”海口旅游职校校长赵金玲说,“这叫化大道于无形,寓教育于活动,促养成于细节”。

    用人单位对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十分认可。海口宝华海景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杨瑞华说,海口旅游职校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上手快。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敬业精神,纪律性强,基本上来实习的学生都留用。

    广东三正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项目人力资源总监顾斐翡说,公司连续3年从海口旅游职校招人,今年的招聘规模达100人,学生实习10个月后,100%留下。

    20年来,海口旅游职校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2万余名,为各行各业培训员工近2.5万人次,目前,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

    “输血”不忘“造血”,支援换来成长

    北京和海南合作办学20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得益于双方共同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十分过硬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目前,海口旅游职校培养了5名校长,其中2名是全国劳动模范,1名是海口十佳校长。238名教师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有82名,“双师型”比例达到91%。

    海口旅游职校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推动了京海两地合作办学全面、深入开展,从职业教育扩展到普通教育,从一所职校扩展到数所中小学,从一个点扩展到整个面。海口派出了大批的学校领导到西城学校挂职锻炼,并且选派了大批的后备干部到北京西城教育学院和北京教育学院进修培训。据统计,海口市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和干部通过不同方式去北京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同时,北京市西城区也有200多名教师和干部在海南工作过。

    回顾海口旅游职校20年的发展历程,陶西平不无感慨地说:“学校从无到有靠的是远见,从小到大靠的是方向,从弱到强靠的是智慧。20年的积淀,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