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解构处于“道德高地”的师生关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涂耀威

    在伦理价值视域,师生关系,属于“道德高地”,是经常受到称赞的范畴。 

    “为学莫重于尊师”。在我们的文化中,老师关爱学生,用心育人;学生感恩老师,尊重师长,是人们对师生关系认定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如今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师生互相对立或伤害事件,并不鲜见,不断冲击着受众对师生关系的观感。 

    9月14日,江西某中学的高三学生因手机被没收且告知了家长,手持水果刀将班主任刺死的新闻,在网络上疯传。近来,一些网络媒体频繁爆出一桩桩教师性侵、索吻、猥亵幼女等案例,让老师为人师者之形象,一落千丈;学生杀师事件一出,更是颠覆了民众对师生关系的传统理解,更有言论,将矛盾直接指向受害老师。

    不时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师生关系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的师生关系真的是这样了吗?

    记得有历史学者说过,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而把所有这些真实事件放在一起呈现,所反映的时代指向判断也并不一定真实,因为这样有一叶障目之嫌。 

    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可为我们在认识新闻价值时借鉴。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性,但宣传工作的导向性不言而喻。若只是简单呈现,不作调查分析的报道,不考虑其舆论导向,其危害是很大的。 

    江西高三学生杀师,案发现场照,被网媒曝光,血迹斑斑,令人惊悚。这样的报道,只讲吸引眼球,不顾新闻对真、善、美的追求,更遑论对生命的尊重,让笔者心生厌恶。 

    在北京2013年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曾表示,全国现有教师1442万,被曝光师德沦丧的教师都是教师队伍中的败类,但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梳理这些年来影响较大的2006年湖北天门、2008年山西朔州学生杀师案,从职业道德范畴来讲,受害教师都可以以“好老师”来评价,而每个事件后都有其深层原因。面对这些事件,笔者首先感到的是痛心,而没有贩售网络之谈资后获得猎奇的快感。 

    美好的师生关系被破坏,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多一点对个案的深度剖析,面对这些令人扼腕的事件,分析未成年人成长路上教育忽视的地方,探求育人环境与制度得失所在,把脉大社会背景下的事件中的人物经历,更要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和未成年人的保护。这需要民众提升新闻素养,但首先需要媒体人以专业精神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事件以客观而理智地报道。 让关于教育事件的报道多一点正能量吧。笔者始终认为,师生关系依旧属于“道德高地”,值得敬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