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完善落实政策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何金平

    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为引领,大力推行“六项促就业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定向培养,积极拓展基层就业项目,为农村基层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每年公开招聘1.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从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社区等社会服务工作。对应征入伍和到省内25个边境县市、3个藏区县乡镇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是推行“走出去”就业计划。全面开展“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活动,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建立输送和定期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合作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

    三是推行“走进去”支持校园招聘计划。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校园招聘活动更加多样化、常态化。今年我省率先落实了国办发35号文件“支持校园招聘活动”要求,规定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

    四是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积极推进“三个结合”,把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结合,把指导服务与创业项目结合,把政策扶持与创业园建设结合。省政府设立了1亿元创业资金,并在全国率先设立青年创业省长奖。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两个学分。创业毕业生注册资本在2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实行实际出资额“零首付”。

    五是推行质量提升计划。我省每年定期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把专业就业情况作为安排高校招生计划和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典型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示范课程建设等活动。同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高校把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按照1∶500的师生比配备校级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等。

    六是推行就业帮扶计划。积极建立少数民族、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实名动态帮扶。进一步将求职补贴范围扩大到省内3个藏区县等地区。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政策,就业困难毕业生申请公益性岗位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缴费补贴。

推进创新创业 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新动力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省逐步形成了省委和省政府统筹、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平台、大学生积极实践,高科技创业、网络创业、文化创意创业、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和其他各类创业齐头并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局面。

    一、构建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二是资金扶持。省财政设立1亿元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对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给予资金补贴和贷款扶持。三是强化创业孵化。重点扶持建设100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四是鼓励毕业生网上创业。2009年,我省出台文件,认定从事网店达到一定标准的毕业生为自主创业,鼓励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大学生给予资金扶持和创业培训。

    二、健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

    一是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与财政拨款挂钩。2012年、2013年两度修订高校教学业绩考核办法,与财政拨款挂钩,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列为重要指标。二是建立地市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2010—2012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高校共为大学生创业投入扶持资金6个多亿。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现途径

    一是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我省高校积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0—2012年,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受众面达36.5万人。二是搭建大学生创业竞赛平台。2012年,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我省高校已基本普及创业园建设,近3年全省高校共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或创业园182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4993个。

    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地”取得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4.4%,创造就业岗位9.2万个。浙江大学近两年涌现出的100余家创业企业中70%为硕士、博士创业的科技型公司。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创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学院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创业生态圈。

全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

安徽省淮南市委书记 方西屏

    今年8月,淮南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四争”战略目标,创新制定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努力打造“上学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引进新模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开放发展,引导大学生走进淮南

    今年淮南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确立打造人才强市的“三个一”引才目标,即今后五年内,面向全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平均每年引进一万名大学生在淮南就业创业,平均每人每年政府资助一万元,实现就学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力争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资源质量进入全省前列。

    二、立足转型发展,鼓励大学生就业淮南

    在校学生签订就学就业(创业)协议的,按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硕士生每人每月800元)给予学习期间生活费补助,让大学生实现上学即就业的梦想。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或来淮创业的,按每人每学年最高5000元的标准(硕士生最高9000元)给予所缴学费资助,同时全额代偿助学贷款利息,让大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梦想。

    三、立足创新发展,支持大学生创业淮南

    大学生毕业后在本市创办企业的,除享受以上各项优惠政策外,自纳税之日起,三年内将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扩大经营规模需要融资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需要入驻创业园的,优先安排创业场地,享受保险、房租、水电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全力打造创业政策优、创业服务好、创业门槛低、创业环境佳、创业活力强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

    四、立足和谐发展,帮助大学生扎根淮南

    我们在做好“一站式”人事代理、转正定级、职称评定、户口迁移等日常服务工作外,又专门制定了大学生来淮就业创业房租补贴政策。凡大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或来淮创业期间给予50平方米左右廉租房房租补贴,硕士生按每人50%的平均市价标准给予房租补贴,其中第一年补贴三分之一,第二年补贴三分之二,第三年全额补贴。确保来淮大学生舒心工作,安心生活。

    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校企对接会22场,与113所高校近3000名大学生达成就学就业协议。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奋力实现淮南在安徽大格局中“四争”的战略定位。

关注重点群体 促进和谐就业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刘林

    多年来,我校一直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残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全方位开展就业帮扶,促进毕业生和谐就业。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健全完善制度措施,全力保障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

    我校多次召开党委会、校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制定了《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实施办法》。校领导牵头成立学校、学部两级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小组,由两级就业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落实。设立困难群体就业专项资金,三年来已为学生提供学费、求职资助30多万元。每年建立约600多人次的困难群体毕业生跟踪档案,通过开展分类指导、举办专场招聘等活动保障学生就业。

    二、推行“一生多人”关怀制度,促进残疾毕业生就业

    残疾毕业生是就业帮扶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一生多人”关怀制度就是学生一入学就归口不同教师党支部,形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减免学费、资助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毕业季,为每名残疾毕业生指定牵头负责就业的校领导,配备专属的就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各省市残联、长期合作企业协调沟通,拓展残疾毕业生就业岗位。

    三、建立全程就业帮扶体系,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我校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实施就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求职英语、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职场能力培训,覆盖600多人次;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覆盖500多人次。在“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中重点推荐少数民族毕业生参加。专门开通少数民族毕业生离校后答疑、咨询绿色通道,承诺24小时答复处理,实行全程帮扶,关心到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