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机制 强化实践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参加项目制实训

    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实训

    在创新中心工作的“云朵”智能家居团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的同时,也为中国教育尤其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机制,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面对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而带来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空缺,中国高校如何妥善应对——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着整个事业成败的瓶颈之一。

    面对难题,勇敢者总是迎难而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一所年轻的独立学院,正高举着实践教育之旗,为祖国的改革大业添砖加瓦。

    “作为一所独立学院,我们有着清晰的办学定位——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现实热点,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说。

    仅仅以2013年为例,学院学生在对实践创新能力要求极高的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4月,参加201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6月,荣获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获二等奖;9月,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二等奖;10月,获大学生网商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11月,在ARM-STM32校园创新大赛总决赛中荣获多项奖励……

    学生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学院在1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实行学生实践教育一体化原则,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着手,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时空,搭建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必然结果。

    打造特色师资 从“名师工程”到“名师工程”

    对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教务处处长程庆和副处长谭波而言,“名师工程”曾经是让他们最为头痛的事情。

    “当时我们提‘名师工程’,是依托电子科大本部的‘名师工程’,即承接本部的师资建设思路,讲究传统、正轨的培养模式。比如师资的来源,严格按照高校教师进人的正规渠道,从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中去挑。”程庆回忆道。

    现实让建校不足10年的成都学院碰了钉子。由于成都学院是新建的独立学院,师资建设方面几乎“从零开始”,又加上位处中国西部,所以很难吸引到“名师”。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学院只好继续依托电子科大本部和其他在蓉高校,大量外聘兼职教师。

    然而,让程庆和谭波更没想到的是,千辛万苦找来的“名师”,其教学效果却并不如预期。“电子科大是‘一本’学校,教师习惯了从基础开始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教学的重点在于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而我们是‘三本’独立学院,学生成绩和本部学生差了一大截,他们不关心‘为什么’,而是关心‘怎么做’。”谭波说,“所以我们的学生总觉得课堂太枯燥,学不懂,学不透。” 

    当时,一位来自于本部的资深教授,为了让成都学院学生学懂自己的课,先后改了三次PPT,最终的效果仍然差强人意。“你们学院的课太难上了。”教授由衷地感叹道。

    2008年开始,成都学院决心调整思路,从学院自身的特色出发,打造成都学院自己的“名师工程”: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聘请电子科技大学知名教授组成名师教学队伍,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名师。

    “这样的考虑,是基于学院的定位。”分管教学的党委书记冯林说,“独立学院的本科教育,介于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基本理论、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上,学院全面依托各种层次的合作办学,加强师资引进的多元化,尤其是优先引进有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通过和川航合办航空分院,航空服务专家成为了专业老师;随着与成都欧联公司合办图形艺术系,来自企业一线的图形艺术工程师们成为了专业老师;通过和国腾云计算研究中心合办云计算系,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也成为了专业老师……从2008年至今,已经有50多位有着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走上了成都学院的讲台。他们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其教学绝不照本宣科,而是来源于生产实际,更为灵活,也更有针对性,很受学生欢迎。

    对于已引进的年轻教师,学院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加快“双师型”育成之路。为了提高这些“科班出身”的教师的动手能力,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批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最远的甚至走出了国门。

    在保障体制上,为了让这些“双师型”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学院在政策上保障,在资金上支持。在校内职称评定上弱化科研论文,而重视项目。因为项目比论文实践性更强,也更能锻炼教师,锻炼学生。

    从“名师工程”到“名师工程”,名称没有改变,操作思路上却大为不同,带来的效果更是天壤之别。最为突出的效果,就是“双师型”特色教师的加入,让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促进。成都学院从此进入了“为实践而教,为创新而教”的时代!

    创新实训模式 “项目制”带来全新时空

    “双师型”师资的全面加入,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带来了教学实训模式革新。“项目制”实训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所谓‘项目制’实训,就是专职教师将自己擅长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全按照公司的标准,让学生组成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的设计。”微电子技术系副系主任王茜解释说,“而‘项目’中的‘客户’其实就是指导老师。”

    在王茜看来,由于“双师型”教师在成都学院的大量培养和引进,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制”实训是个必然。“在生产实际中工作任务就是以‘项目’方式存在的。既然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最直观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把教学任务改造成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项目制”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要以一种工程师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客户”,完成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型。使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责任感,同时在项目之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在实训之中,学生会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总结的经验以文档的形式上交。通过这种一届一届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使下届同学能够“站在学长学姐的肩上”,更快速、优质地完成项目,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经过“项目制”实训的学生在以后走上岗位后能很快上手,以工程师的专业姿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挑战。

    然而,“项目制”毕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训模式,它对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学实训管理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首先在时间上它就必须得到保证,学生在搞项目时是不可能用上课铃、下课铃来管理的。”计算机系系主任白忠建说。

    为了保障“项目制”的顺利推行,成都学院以系为单位,分别根据实际情况开辟了“实践专周”,即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停课搞实训,把所有时间集中于完成项目。同时,学院各系还大胆对课程进行重构,通过减少理论课课时、学分置换计划等方法来加大实践的比例。“以C语言为例,过去的做法‘48+16’的模式(48节理论课加16节实践课),现在我们已经改成了‘40+20’模式,余出的4节课时给‘实践专周’。”白忠建说。

    搭建实践平台 我的“中心”我的梦

    10月23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创新创业中心成立。该中心将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和孵化项目,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作用。

    对首批入驻团队,中心除提供办公场地外,还统一配备了苹果设备、频谱分析仪、示波器、函数发生器和PC机等设备。团队在场地使用和设备使用方面是完全免费的,甚至连水电费都全额减免。中心给入驻团队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校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

    以入驻团队“云朵”智能家居为例。团队一共5个人,总经理张锐,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微电子专业2007级学生,2011年毕业;技术总监宋奇明,成都学院电子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2011年毕业;研发骨干蔡勇、刘灿、祝浩,都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在校学生。“2个毕业生+3个在校生”的阵容,让“云朵”有着深深的“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烙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