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医者需要父母心

    ——回应12月14日《舒畅:“云端医生”的手眼身心》

    生老病死,中国的古人用四个字就概括了人的一生,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的欢欣、老的惆怅、病的无助和死的悲伤,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医生。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背后是医生的付出和医学的进步。

    古语说,医者父母心。舒畅骨子里记着一句话:不近佛者不为医。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宽广的学术视野,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一颗时刻装着患者的“父母心”。所谓佛者,即为慈悲、博爱和内心平静。记者三次采访,从盛夏到严冬,皆因舒畅“不是在手术台”,就是在“飞往手术台的路上”。若无仁心和担当,舒畅无法创造中国血管外科界一个又一个奇迹。心中充满慈悲、博爱和平静,才可成良医。“我得了世界上最难治疗的疾病,但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医生”,这或许是对一个仁心医者最美的赞誉。 

    ——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教师李亚楠

    “对得起”成就的“了不起”

    ——回应12月21日《一介书生陈佳洱》

    也许是因了“书生”二字,因了“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事”的胸怀和气度,陈佳洱没有把自己当做大科学家、大官,反而成就了他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

    陈佳洱的不凡之处还源自做什么都要“对得起”——学成回国,为了对得起对祖国的承诺;苦心钻研,是为了对得起祖国的重托;担任校长,要对得起“北京大学”四个字……正是这样一个个“对得起”,成就了他的一生。

    常觉得在校园里工作生活是件奇妙的事,就像高晓松唱的那样:“这冬季校园,也像往日一般安详宁静,也像往日,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陈佳洱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的那张照片,让我想起了时常在校园里遇到的面孔:风雨无阻每日去实验室的年过八旬的院士,或骑车或踱步依旧忙碌的老校长,偶尔在家属区遛狗的973首席科学家……在这些时刻,他们是如此平凡,他们也安于平凡。在这个被称为没有大师的时代,或许,大师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交通大学宣传部教师袁芳